系庆专栏|严谨治学,厚积薄发——胡景钊教授的治学之道
胡景钊教授是地道的广州人,出身于书香之家,父母早年留学美国,学成归来长期从事教育事业。举家多在高校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其兄胡景钟教授一度担任复旦大学哲学系主任,当时胡景钊教授亦任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一时传为美谈。良好的家庭氛围,培育了胡景钊的学者品质。
胡景钊于1951年在岭南大学历史政治系历史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一年后,因高校院系调整调至中山大学,随即被选送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生班(哲学分班)学习,两年后毕业回中山大学政治课哲学教研室任讲师。1957年9月因中山大学筹备复办哲学系的需要,又被选送至北京大学进修外国哲学史,历时三年。当时全国的哲学系都调整到北京大学,从事外国哲学史的我国学界翘首亦多集中在这里。胡景钊因而得以在这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
始终置教学于首位。胡景钊教授大学毕业后,先后又在两所名校接受5年的培养训练,本来对于讲授一门课,于他来说是轻而易举、驾轻就熟的事。但胡景钊教授的教学一向以认真细致、扎实严谨为人称道。他每一节课的讲稿都是工工整整的抄写在300字的稿纸上,从不马虎。对概念的阐释、理论的论述,都逐步展开,非常清楚。有一个时候,不少学校热衷于编写教材。胡景钊教授认为,如果不具备条件而编写,只是东拼西凑,这样的教材,毫无意义,倒不如选用公认的权威教材。所以他坚持不编写出版教材。这是他坚守学术信念的体现。
为了西方哲学史的教学有足够好的接班人,胡景钊教授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于培养年青教师和研究生,他认为年青教师务必在“史、论、具”三方面都打好扎实的基础。为此,他为年青教师制定了一套培养方案。首先,用一年时间,精读海思与穆恩主编的英文原版《世界史》中有关欧洲和北美部分。这极大地丰富了年青教师的欧美历史知识和专业的英语词汇。同时,用两年时间按年青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钻研有关哲学家的经典著作和备课。到第三年开始,年青教师才可以分阶段上台讲课。胡景钊老师不仅逐字逐句审阅和修改讲稿,而且每课必听,指导年青教师提高讲课水平。
胡景钊教授认为要根据研究生将来工作之所需来设计培养方案,在哲学系教授西方哲学史,需要对近代(十七至十九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有概括全面的了解,不能只攻某一阶段或某个哲学家的思想。所以他挑选了十七世纪英国、十八世纪法国和十九世纪德国主要哲学家有代表性的原著的片断作为学习研读的资料,最好原来就是英语或有英译的。但是有好些资料老师也未必很好钻研过,因此在备课上胡老师就要特别花时间。然而这样学生对整个欧洲近代哲学能打下较为全面的扎实基础。
努力收集和深入钻研珍贵史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外哲史室和高校的欧哲史教师曾谈论过写作和出版一系列欧洲近代哲学史的专著,其中十七世纪英国哲学部分由胡景钊教授和社科院哲学所的余丽嫦老师承担。十七世纪英国哲学中的牛津剑桥柏拉图派的哲学,国内从没有人研究过。国内的图书馆介绍这派思想的即使是外文书籍也寥若晨星。胡景钊教授想方设法,通过在美国的过去同学,在美国借出和复印了剑桥柏拉图派主要代表人物莫尔和卡德沃思的主要著作,寄回国内。凭着这些国内没有的资料,胡景钊教授写出一系列介绍这一派思想的论文,并在《十七世纪英国哲学》一书中专辟一章进行介绍,可以说这是填补了国内西方哲史研究中的一个空白。
1982年胡景钊教授到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作为期三个月的学术交流期间,看到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哲学系主任尼迪奇编的洛克的《论人类的认识》(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一译《人类理解论》)的版本(1975年客伦登出版社初版,1979年修订版)。编者花了十年工夫,对洛克生前作过改动的近10种版本作了比较分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最权威的《论人类的认识》的版本,它使人们可以看到洛克对经验论的种种认识论问题曾作过的思考历程。
洛克的经验论无疑存在着种种矛盾,其根源何在?这个问题涉及对洛克经验论性质的看法和对它的历史作用的评价。过去不少人都断言洛克哲学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折衷混合的二元论。胡景钊教授批判了这种看法,根据对这个版本的《论人类的认识》的深入钻研,得出结论,指出洛克思想的种种矛盾多半源于他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中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因此,机械唯物主义固有的局限性,才是洛克哲学内在的基本矛盾,不要误以为洛克只是个只会折衷调和对立思想的平庸之辈。洛克是唯物主义者,不是二元论者,他开创了欧洲近代唯物主义思潮。
在《十七世纪英国哲学》一书中,胡景钊教授在论述洛克思想时特别有一节讨论洛克“人的学说”,他指出“有关认识的问题无疑在洛克哲学中占居首要地位,然而认识是人的认识,人是认识的主体,认识的目的也是为了人,为了人生活中的便利。洛克认为,人除了运用思想进行认识活动外,还……是行为的主体。此外在洛克思想中颇为重要的政治、教育、宗教、经济等学说,无一不与人息息相关,都必须以对人的一定理解为理论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是洛克思想的中心。”这可谓抓住了关键,开拓了正确研究的新路径,大大加深了研究的深度。
洛克是勤于动笔之人,一生中除留下许多理论著作,还留下近三千封书信和约一千份各式各样的手稿,这些都是反映洛克思想的珍贵资料。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二次大战后,它们才全部公开和公众见面。英国哲学家克兰斯顿根据这些资料,特别是书信,写出第一本洛克的传记。作者严格按照史学家以史实为据的信条,因此可以有根据地纠正前人的某些失误。例如过去一般都说洛克在政治上从一开始便是个民主主义者。作者根据书信的确凿史实,指出洛克在早年(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初时),是个全心全意的君主主义者,向往专制统治。只是在不久之后思想起了迅速的改变,走向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这部传记的特点和优点,就在于可信,胡景钊教授在这个问题上采纳了克兰斯顿的观点。他还翻译了他写的传记并已完成,不日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