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预告|“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24年年会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中山大学锡昌堂
image-20241127144938-1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逾一个多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既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包括辛亥革命和俄国革命在内的一系列变革终结了各大旧专制王朝;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并发挥世界性影响的重要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理论思维,一方面抓住本质,另一方面深入现实,这构成了既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也应是未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本质与样式之间不断展开积极性对话和批判性循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职分,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24年年会所服膺的目标。

       本届年会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山大学共同主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共同承办,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现代哲学》杂志社、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广东哲学学会、广东伦理学学会共同协办,将于2024年11月23-24日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召开,敬请关注。

image-20241127145156-2

 会议议程

11月23日 上午

中山大学南校园哲学系锡昌堂

801讲学厅

开幕式

8:30—9:00

主持人

张伟

(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

致辞人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

杨清华 致辞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

郝立新教授 致辞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薛伟江教授 致辞

 

合影、茶歇

 9:00—9:30

 

第一场大会发言

9:30—10:40

每人发言10分钟

主持人

李俊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发言人

魏小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

徐俊忠

(中山大学)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知识生产

丁立群

(黑龙江大学)

新质生产力:在文化哲学的视野内

聂锦芳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命运与现实效应:从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思想、论证与主张谈起

邹诗鹏

(复旦大学)

青年马克思与浪漫派

唐正东

(南京大学)

唯物史观具体化视域中的《资本论》

单继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

人的独立性与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场大会发言

10:40—12:00

每人发言10分钟

主持人

李萍

(中山大学)

发言人

张  新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与现代化思想

张  雄

(上海财经大学)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论纲

薛广洲

(中共中央党校)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走向

徐梦秋

(厦门大学)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规范性视角:主体性、现代性与规范性

刘卓红

(广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维阐释

刘怀玉

(南京大学)

从抽象的一般到具体的普遍性

马天俊

(中山大学)

为什么说“德国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

郗  戈

(中国人民大学)

《资本论》的规律思想及其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12:00—14:00

午餐及午休

(中山大学南校园紫荆园餐厅)

 

11月23日下午

中山大学南校园哲学系锡昌堂

各分论坛会场

分论坛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世界现代化进程

(锡昌堂322)

第一时段(14:00—16:00,每人发言10分钟)

主持人张秀琴

(中国人民大学)

发言人:

1.张有奎(厦门大学)

试论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2.胡  刘(西南大学)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世界历史”定位的变化

3.马俊峰(西北师范大学)

数字资本权力的三重逻辑

4.刘贵祥(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哲学变革中的“身体问题”及其当代意义

5.李  霞(济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视域下人的主体性构成

6.邵发军(河南理工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哲学反思与当代发展

7.马万东(南方医科大学)

马克思商品分析中的社会图景

8.袁富民(中国农业大学 )

人的解放两种进路与市民社会批判的生成逻辑

9.张米兰(中山大学)

对非物质劳动的布迪厄式批判

10.方  晟(安徽大学)

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议题:以游戏《极乐迪斯科》为例论电子游戏的戏剧化修辞

11.付天睿(中国人民大学)

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内核与外显:以《资本论》的现实观为视野

12.王  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从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看共同富裕问题

 

茶歇(16:00—16:15)

 

第二时段(16:15—17:35,每人发言10分钟)

主持人:龙霞

(中山大学)

发言人:

1.毛勒堂(上海师范大学)

论劳动正义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支撑

2.张东辉(复旦大学)

黑格尔市民社会的结构与特征

3.卢永欣(广西大学)

马克思关于德国现代化问题的思考

4.宋铁毅(云南民族大学)

反思与重构:现代文明形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5.李昕桐(黑龙江大学)

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视角看待现代化问题

6.凌菲霞(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反官僚主义立场的生平渊源:从他与斐迪南·冯·威斯特法伦的关系说起

7.陈  杨(中山大学)

H.库赫的结构性剥削理论

8.张子骞(中山大学)

从可思考性到现实性:论费尔巴哈对奇迹之可能性的形而上学批判

 

分论坛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键概念和思想变革

(锡昌堂420)

第一时段(14:00—16:00,每人发言10分钟)

主持人:毕于慧

(人民出版社)

发言人:

1.戈士国(河南大学)

资本主义“物的时间”的意识形态批判

2.黄志军(中国人民大学)

论马克思对现代化的探索与反思

3.彭宏伟(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关于使用价值概念的辩证法

4.唐  瑭(厦门大学)

从唯物史观的具体化到具体化的唯物史观

5.马建青(中山大学)

蒲鲁东与马克思思想的形成

6.翁寒冰(东南大学)

马克思物化批判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物-活动-关系”图式及理论效应

7.何建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理论特质探赜

8.司强(宁波大学)

切什考夫斯基对黑格尔哲学的转化及其对马克思的可能影响

9.覃万历(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的人格概念:渊源、革新和意义

10.周露平(上海交通大学)

《资本论》的反启蒙实践:理论境遇与批判进路

11.韦庭学(厦门大学)

马克思的思想与完善论辨析

12.陈加飞(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辩证法:出场逻辑、样态特征与实践进路

 

茶歇(16:00—16:15)

 

第二时段(16:15—17:35,每人发言10分钟)

主持人:金瑶梅

(上海理工大学)

发言人:

1.户晓坤(中山大学)

再思马克思剩余价值范畴的形成过程:以政治经济学说史为视角

2.薛俊强(广东外贸外语大学)

《资本论》辩证法的抽象力及其方法论意蕴

3.陈良斌(东南大学)

论马克思审美视域中的承认问题

4.覃正爱(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论物质利益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

5.孙  民(山东理工大学)

论马克思哲学的生活立场

6.周  杰(上海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问题

7.柳成雅(中山大学)

基于劳动逻辑再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同唯物史观的关系

8.郭伟峰(厦门大学)

权力的规范性及其对现代人的生产——福柯的视角

 

分论坛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锡昌堂504)

第一时段(14:00—16:00,每人发言10分钟)

主持人:罗苹

(《学术研究》编辑部)

发言人:

1.欧阳英(中国社会科学院)

充分重视毛泽东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重要地位

2.范宝舟(上海财经大学)

消解精神异化有赖于社会整体提升

3.张艳涛(厦门大学)

世界历史的中国叙事

4.吴昕炜(塔里木大学)

葛兰西文化哲学对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启示

5.桑明旭(苏州大学)

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唯物史观基础

6.田启波(深圳大学)

绿色生产力的基本逻辑

7.王秀敏(暨南大学)

马克思的需要思想的延展

8.王兴赛(中山大学)

从现代社会转型视角重审1920年代关于中国道路的争论:以张君劢、张东荪、周恩来为例

9.聂银学(齐鲁工业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共同富裕

10.吕艳红(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哲学意蕴

11.覃志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新技术时代科技人文融合创新重构主体性的哲学思考

12.张学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整体性视角下国家治理观的现代性转向

 

茶歇(16:00—16:15)

 

第二时段(16:15—17:35,每人发言10分钟)

主持人:王兴赛

(中山大学)

发言人:

1.陈胜云(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的学理阐释

2.任映红(南方医科大学)

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性贡献

3.薛秀军(华侨大学)

建构文化主体性的三重逻辑

4.何丽野(浙江工商大学)

嫉妒、恻隐、符号与类意识:“共同富裕”语境下的探讨

5.刘珍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

6.董朝霞(四川师范大学)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场逻辑、价值逻辑及方法逻辑

7.郭洪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逻辑机理、现实挑战和提升路径

8.刘欣然(上海交通大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层逻辑与文化哲学意蕴

 

分论坛四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与样式

(锡昌堂515)

第一时段(14:00—16:00,每人发言10分钟)

主持人:武晟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发言人:

1.李俊文(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三重逻辑

2.王虎学(中共中央党校)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种形态

3.沈江平(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次重大转折

4.刘荣军(华侨大学)

马克思工业化理论视阈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叙事

5.段  虹(哈尔滨师范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引领研究

6.张  梧(北京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支撑

7.刘明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观变迁

8.黄  斌(西安财经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共生逻辑和联动机制

9.王清涛(山东师范大学)

相遇:检视中国式现代化的唯物辩证法

10.隋秀英(辽宁师范大学)

超越与重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赜

11.李  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12.李凤丹(江西财经大学)

从问题导向审思中国式现代化:基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文本分析

茶歇(16:00—16:15)

第二时段(16:15—17:35,每人发言10分钟)

主持人:孟桢

(《湖南社会科学》编辑部)

发言人:

1.卜祥记(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释义

2.邓伯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的利益机制研究

3.潘  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性思想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启迪意义

4.刘  宇(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实践史中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二律背反:以能动性概念为焦点

5.姜  华(黑龙江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理路研究

6.吕翠微(集美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辩证法意蕴

7.叶甲斌(中山大学)

论分配正义的现实感:从原则与实践的关系到无条件基本收入的条件性

8.白  婧(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多维超越

17:35—19:00 

(中山大学南校园松涛园餐厅4楼C区)

19:30—20:00: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会

(学人馆4楼12号会议室)

20:00—20:30: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全体理事会

(学人馆4楼12号会议室)

 

11月24日 上午

第一时段 

分论坛发言

(8:30-10:00,每人发言10分钟)

 

分论坛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世界现代化进程

(锡昌堂322)

主持人:张笑夷

(中山大学)

发言人:

1.郝  云(上海财经大学)

数字劳动的伦理困境及其应对

2.秦正为(聊城大学)

马克思的时代观与新时代

3.马乔恩(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注意力经济批判研究

4.王秋梅(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未来社会新型人类文明探析

5.郭春明(黑龙江大学)

资本批判的环节与当代生态困境的克服

6.张立达(西南政法大学)

不成熟的社会历史理论,成熟的哲学:重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哲史上的地位

7.张  冠(中山大学)

国家优先还是社会优先?——论马克思国家社会化思想

8.张  当(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中的贫困问题

9.张  超(中山大学)

不稳定性概念的多维谱系:理论视角与实践观照

 

分论坛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键概念和思想变革

(锡昌堂420)

主持人:户晓坤

(中山大学)

发言人:

1.林  钊(中山大学)

从历史法学批判到对理性法的怀疑:青年马克思的两次思想转折

2.高  超(吉林大学)

如何理解和构建“哲学知识体系”

3.苗贵山(河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人的本质三重论断的整体性研究

4.黄小洲(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开端:以马克思博士论文为核心的考察

5.田江太(洛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考察一般智力范畴双重视角的差异及当代价值

6.李婷婷(中山大学)

现代历史只有一个故事可讲吗?——阿伦特论个人尊严与自由的危机和出路

7.潘沈阳(中国社会科学院)

从分工到协作:基于“协作”概念重审马克思“消灭分工”观点

8.张婷婷(北京大学)

马克思劳动原则对资本现代性的突围

9.柴林丽(南京农业大学)  

对《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百年研究历程回顾

 

分论坛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锡昌堂504)

主持人:杨中

(《学术研究》编辑部)

发言人:

1.谭群玉(中山大学)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辩证思维

2.戴圣鹏(华中师范大学)

论历史自信

3.许素菊(广西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4.鲍  金(上海交通大学)

自然力的科技化及其当代课题

5.吴少进(南宁师范大学)

新时代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实践进路

6.张丽霞(江苏师范大学)

中华现代文明出场的历史逻辑

7.龚晓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新时代构建“新的彩礼文化生命体”的道与策

8.余建军(安徽大学)

“内圣外王”的困境及其现代化

9.刘祝环(赣南师范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意蕴

 

分论坛四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与样式

(锡昌堂515)

主持人:冉鸿燕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发言人:

1.马文保(西安交通大学)

现代化的本质和中国式现代化

2.周世兴(华侨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历史叙事

3.廖和平(广西师范大学)

中国式现代性生成与发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4.张定鑫(江西财经大学)

唯物史观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问题思索

5.夏  巍(复旦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的唯物史观解读

6.王国勤(浙江传媒学院)

向公共性的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唯物辩证法的考察

7.王  静(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探析

8.吴  辉(安徽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存在新基础及其文明内涵

9.刘  宇(浙江师范大学)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虚无主义及其扬弃

 

茶歇(10:00—10:20)

 

第二时段  

分论坛汇报发言

(10:20—11:20,每人15分钟)

(锡昌堂801讲学厅) 

主持人:王莅

(中国人民大学)

发言人:

分论坛一汇报人

王海锋

(中央民族大学)

分论坛二汇报人 

韩  蒙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分论坛三汇报人 

涂良川

(华南师范大学)

分论坛四汇报人 

张守奎

(深圳大学)

 

闭幕式

11:20—11:55

(锡昌堂801讲学厅)

主持人

马天俊

(中山大学)

致辞人

郝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

聂锦芳

(北京大学)

午餐(中山大学南校园紫荆园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