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前沿”课程讲座第十一讲纪要 | 李长春:从德性论到心性论
2024年5月15日晚,中山大学哲学系2023级研究生“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一讲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锡昌堂103室如期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李长春副教授主讲,讲座主题为“从德性论到心性论学”,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刘伟副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主持人刘伟老师介绍了李长春老师的研究领域,强调了李长春老师在经学研究中的深厚造诣。本次讲座主题涉及李长春老师对于中国早期政治思想的研究,在其系列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认识从德性论到心性论这一转折,对理解整个中国哲学史有重要意义。

儒学创生的德性论语境
李长春老师在正式开始讲座前,着重强调对相关问题的讨论需要考察孔子面对的思想环境、历史问题和时代境遇。德性议题曾广泛存在于前孔子时代的思想论说中,而孔子特出于诸子的原因之一,是他借助对德性议题的聚焦回应了时代问题。同时,始终聚焦于德性议题亦是儒家有别于各家的显著特征。直至汉唐时期,儒学的主要基调仍是德性问题的深化和泛化。
无独有偶,西方也经历过一个德性论时代。通过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中西古典德性论有其共享的议题:如什么是最高的德性?德性之间有什么关系?德性是否可教?
回到中国语境,李长春老师认为“德”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最早获得较为成熟、稳定、抽象且具有反思性解释的观念。对于孔子而言,“德”是“子所雅言”的核心,孔子编定的经典是基于德性而理解的教化理想的反映。接着,李长春老师回顾了“天德——君德——君子之德——小人之德(民德)”这一德性主体演进的路径,并指出神性、政治性、历史性是早期德观念的主要特征。
早期儒学对德性论的改造提升
李长春老师指出,德性论是早期儒学的理论土壤。德是周文区别于夏质、殷鬼的文化底色,是前孔子时期周代政治思想的主要论题。德性政治从顶峰走向衰微是孔子政治思考的起点,而基于德性伦理重建德性政治是孔子的文明理想。孔子对德性论的改造提升在于,平衡了政治德性与伦常德性、自然德性和教养德性,把德性主体推进到“民”、“人”,在关注诸德性之间的关联的同时,初步尝试了德性的系统化。
李长春老师指出孔子对德性论改造的首要贡献是其对政治德性和伦常德性的平衡。孔子借“民德”将德由贵族扩展至民人,使德兼具了上述两种意涵。而由作为民德基础的孝悌拓展成替代忠信成为主德的仁,仁又借助孝悌拓展至其他层面的过程,反映了仁由伦常德性拓展为政治德性继而兼具二者成为全德之过程。而孟子与此基础上将伦常德性的普遍实现作为王道政治的精神内核,虽极大推高了伦常在儒学中的地位,却也实然贬低了儒学对政治维度的关切。
李长春老师在此处点出,孔子对德性论改造的另一突出贡献在于平衡了自然德性和教养德性。与道家守护自然德性的玄德论主张不同,孔子坚持自然德性必须改造和提升为教养德性。至于由此引发的儒道两家的不同政治想象则是在孟子那里得到了回应。
早期儒学对心性论的开创发明
从德性论向心性论的转化,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这种转化的前提和基础在于对性的理解。在心性论出现之前,《尚书》和《左传》中关于性的表述如“恒性”(《商书·汤诰》)、“节性”(《周书·召诰》)、“天地之性”(《襄公十四年》)等,都表明战国以前一般将性理解为与生俱来的天性。
李长春老师指出孔子所言之“性”,由“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之“近”字可见应有两层含义,即性既有自然义,也有差异义。且通过对比告子在“杞柳之喻”和“湍水之喻”中“性”与“德”的关系以及其“生之谓性”“仁内义外”的说法,可以清晰地区分出在告子这里性是自然,不是人为。而德有内外,即有自然、有人为。李长春老师强调告子的观点基本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于性的最大共识,而孟子的“性善论”则是站在了一般观点的对立面。
通过文本分析,李长春老师指出:以生言性,强调自然非人为,强调相似而不同,强调未加修饰但可以改造。这是先秦儒家论性之主流。而孟子之性论并非只是驳告子之非,其革命性突破在于与先秦儒家论性之主流分庭抗礼,将“性”用作动词。《孟子·尽心上》中的“君子所性”“尧、舜,性之也”之“性”,皆为“以之为性”之意,表明主体对性所做的选择和认定,是一个思想行动或意志决断。
这一解释修改了性的内涵,从根本上扭转了性的方向,修正了德与心的关系,带来了德的隐没与心的显现。李长春老师认为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用普遍的四心取代了特殊的四德,德有可教(教养德性),有不可教(自然德性),但孟子用求则得之的心取代了未必因求而得的“德”。同时通过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的分析,李长春老师揭示了孟子心性论的基本逻辑及其与宋明理学内在理路关联。
德性论与心性论的此消彼长
在这一部分,李长春老师首先梳理了德性论与心性论的异同。李长春老师认为:
德性论的理论重心在德,关注特殊的具体的德性、“成人”问题,以及各种德性之间关系,而不太关心德性之于本源的关系。且德性论传统中的“性”多偏“气质之性”而言,但并不追求变化气质。同时,德性论更关注个体的差异,关注差异的个体组成的政治社会,从而导向了政治哲学。
心性论的理论重心则在心,关注普遍的抽象的“德”(心性)、“成德”问题,且更关注诸德性是否基于同一本源,是否能在其源头处获得同一性的问题。心性论传统中的“性”也多偏“天命之性”而言,且强调变化气质回归天命之性。同时,心性论更关注个体成德的依据,并力图为个体成德指出具体路径,从而指向道德形上学和修身学、功夫论。
李长春老师进一步指出,在心性论诞生后,德性论仍未退场,并勾勒出二者在中国思想史上此消彼长的全景:先秦儒学整体上更倾向于德性论而非心性论,虽然孟子发明心性,但是他本人仍是德性论演变的重要一环;汉唐儒学虽然繁琐支离,但其以德性论为主导的特征非常明显;宋明理学接续了孟子,建立四书系统,并对整个儒学传统做出心性论的阐释,但德性论并未因此消失,它沉淀在文艺作品、经史论著之中,与心性论传统遥相呼应。
李长春老师在此展现出在经学研究中的深厚造诣。本次讲座主题是李长春老师关于中国早期政治思想系列研究的过渡环节。
总结与评论
讲座尾声,李长春老师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总结:借助于比较古典学的视野,进入或重建古典语境,才能更好理解古人的思想;儒学创生与其时代的问题、时代的思考密不可分,孔子成为儒学开创者的真正原因在于对他时代最深刻的问题做出了最深刻的回答;孟子实现了由德性论到心性论的转换,这一转变暗示了孟子对自己所处时代问题的判断和回应;德性论是德性政治的产物,心性论则产生于德性政治衰微的刺激,如果说儒家哲学在“人”的层面其基本张力体现为德性论和心性论的张力,那么它在“社会”或“世界”层面之基本张力则体现为德性政治与道德政治的张力。
刘伟老师的补充以及同学们的提问为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刘伟老师指出,孟子的心性论体现出对于政治共同体得以成立及运作的可能性的关注,这种关注在墨子之前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话题;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在某一意义上,人们可以成为一个族类的理由,故而具有差异性和榜样性力量的德性的获得和传承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后,李长春老师对孟子与西周德性传统关系的问题、对德性论传统的追溯的问题、从德性论到心性论的转变动力的问题,以及有关孟子意志决断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复。
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