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一出“开放”的戏——记哲学系研究生课程延伸论坛特别戏剧演出
3月16日晚19点30分,
中山大学哲学系锡昌堂103室黑着灯,
却坐满了老师与学生。
稍顷片刻,讲台上的灯光亮了起来,
哲学系首部由研究生
自编、自导、自演的革命戏剧
《我们》开演了。
《我们》的由来
《我们》的诞生,与哲学系研究生课程延伸论坛密切相关。近十年来,吴重庆教授在哲学系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国革命与毛泽东农村调查”,一直致力于通过精读《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使大家进入社会革命的历史情景之中。
2023年秋季学期末,吴重庆教授与选修课程的同学在最后一次关于课程延伸论坛的讨论中,提议如果有一场戏剧,让同学们扮演革命中的不同阶级与角色,将会是一种极好的学习方式。吴重庆老师的提议激起了多位同学的兴趣,大家不由自主地商量起来,当即决定就排练这样一出戏。
春节前夕,同学们完成了剧本创作,并进行了线上的选角与读稿会;
2024年春季学期开学后,2月26日,同学们进行了第一次的线下排练,与吴重庆老师商定在3月16日召开课程延伸论坛,同日晚上进行戏剧演出;
此后由于不同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安排差异,大家只能安排在每个周末能进行两次集体排练,各幕演员另约时间进行单独排练。
除排练之外,同学们还自行组织起来,完成了戏剧的道具准备和宣传工作。
3月13日起,由参演同学自主设计的系列宣传海报在锡昌堂一楼电子屏上循环展出;同学们还剪辑了预告片,设计了具有纪念性质的戏票与宣传折页。此外,还得到了本系公众号、研究生党支部与研究生会的参与和支持,使戏剧在开演之前就获得了本系师生及其他院系的高度关注。这些工作后来得到了哲学系党委王丽霞书记的高度评价:“仅通过同学们自己组织起来,就完成了一场正规戏剧演出应有的筹备工作。”
关于《我们》
回到戏剧本身。戏剧《我们》紧扣课程延伸论坛“社会革命史视野下的中央苏区”主题,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寻乌县南部农村土地革命前后的故事,深入呈现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村社会及革命变迁。戏剧一共分四幕:
第一幕描绘的是大革命前夕寻乌农村中地主对农民的无情压迫以及农民如何秘密组织暴动;
第二幕则展现了红军在寻乌建立苏维埃政府后,县苏与区苏之间就如何开展分田所必须的调查工作进行沟通;
第三幕呈现的是在土地革命过程中乡苏维埃在土地革命的抽肥补瘦中所面临的复杂斗争以及这一斗争中革命者面对亲情与公义所作出的抉择;
第四幕聚焦于一个苏区的普通农村家庭,翻身了的妇女如何对想当逃兵的丈夫进行政治动员;
每一幕的故事情节都取材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幕与幕之间剧情连贯,共同展现了贫农、中农、地主等不同阶级角色在社会革命中的命运起伏与思想变化。之所以命名为《我们》,一方面是通过剧中不同角色对“我们”这个范畴的不同认识来理解和体现不同阶级对待社会革命的态度差异,另一方面也融汇了同学们对毛泽东农村调查工作的共识性理解——通过调查,寻找到开展革命的最大合力——寻找最大的“我们”。
《我们》现场收获好评连连
《我们》的演出时长约为40分钟。演出一结束,锡昌堂103室就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在随后的交流分享环节,到场师生热情分享了自己的观剧体验。
哲学系党委王丽霞书记认为,通过戏剧排演与课程、论坛相结合,老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在学生之间具有趣味性的交流互动中得到进一步深化,能够有深度地理解历史,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现实。哲学系将继续鼓励大家创新多种多样的课程活动,并且希望这个戏剧形式能够伴随课程延伸论坛继续地办下去,通过戏剧反哺学业,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哲学系副主任张清江副教授祝贺《我们》首次公开演出取得圆满成功。他认为,同学们虽然只是排演一出戏剧,但却获得了多方面的收获,但最重要的收获还是在学习方面的收获。本剧成功带领参演同学和每一位观众重返苏区的历史现场,体会革命前辈所面临的人伦道德难题,理解坚定信仰的塑造是多么不易。
哲学系谭群玉教授认为,戏剧《我们》在一个有限的时长内尽可能并且生动地呈现了当时苏区内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如父子亲情与阶级感情的交织,家庭伦理与革命伦理之间的张力,等等。谭老师感慨,如今社会上常常提到“研究生在学校不快乐”的话题,如果有更多如课程延伸论坛、戏剧表演等形式的学习活动,研究生的学习将会变得多么快乐与有趣。
哲学系王路老师认为,《我们》因剧情取材自毛泽东农村调查经典文本,拥有很多细节上的真实感;而同样具有真实感的还有同学们为演这出戏前前后后、台上台下的协作与努力,这也极大感染了到场的每一位观众,相信这将成为所有选修这门课程的同学的研究生涯中的美好记忆。
2021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张鑫月表示,《我们》通过戏剧形式呈现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本中的经典段落,对于观众而言是一次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一方面是“剧组”同学们在服装打扮、道具准备上十分用心,另一方面是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出了那个时代人物应有的复杂情绪,对所有到场观众而言都是一堂生动的党课。
讨论的最后,戏剧的总顾问吴重庆教授为本次课程延伸论坛和戏剧演出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我们》从启动到最后的圆满演出,效果大大超出了他作为任课教师的预期。这部戏完全由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连道具也是自制、“自淘”(自行网上购买),可见我们的研究生们都是多才多艺、富有潜能的,所以很有必要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搭建多样化的平台,把学生们的才华给激发出来。吴老师希望随着这一门研究生课程的延续,这部《我们》也能够延续下去,成为一部“开放”的戏,不断有新的同学加入,随着新的学习体会的产生又不断增添新的情节,久而久之发展为一个富有多重意义的“招牌”活动。
纪录《我们》
最后,选修课程的“我们”到底有什么感想呢?
有同学认为,排练这部戏时大家不断讨论、盘点不同阶级角色应有的表现,这个过程就是对社会革命进行理解与消化的过程;
有同学说,这部戏给了她一个深入到革命历史现场的机会;
有同学说,通过排练这部戏,他才感受到“革命”不只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动,也意味着是一个普通人内心的巨变;
有同学认为,这次排练让她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这些都被记录在正式演出结束后播放的《我们》排练纪录片之中。现在,就邀请您一同观看:
如果,您也有所触动,就请如戏票上所言:
欢迎加入《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