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讲堂第38期纪要|特雷尔·卡弗: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全球帝国主义

        2023年10月24日下午,实践哲学讲堂第38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103讲学厅举办。本次讲堂由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社会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特雷尔·卡弗(Terrell Carver)主讲,题为“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全球帝国主义”,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徐长福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研究》编辑部黄慧珍编审、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马天俊教授担任评论人。本期讲堂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与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

image-20240313090420-1

徐长福教授主持 

image-20240313090515-2

卡弗教授作报告

        报告伊始,卡弗着重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正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复兴,并且也在传统的学术、新闻以及政治环境中复兴。自 20 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理论逐渐淡化了富裕资本主义国家与缺乏大规模经济和军事资源的贫穷国家之间的截然划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对这些理论的实践有着巨大影响,而正是在这些实践中产生了“现代化”(modernization)的概念。接着,卡弗提示我们关注《资本论》1887年英文版第八部分的第26至33章,马克思在这里将将资本主义描述为失去控制、极度暴力和具有全球变革性的,这对当前的后殖民政治具有预见性。这些章节不仅仅是对前文理论推演的实证性支持,更重要的是,它出了对过去乃至现在资本主义实践的敏锐分析和有历史依据的批判,我们能够从中透视马克思的真正目的。卡弗指出,帝国、奴隶制和征服等话题往往被归入现代性的前史并被道德进步历史性地取代,而马克思则通过阐明资本主义如何从剥夺(dispossession)的实践中开始解释了资本主义。马克思对欧洲早期现代史的研究和判断在如今的后殖民研究和非殖民化倡议的视野中仍然富有预见性和解释力。卡弗进一步从方法论层面对《资本论》进行学理阐明:一方面,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模糊了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社会变革的方式,而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将理智的抽象过程,与抽象将眼前的残暴和虚伪抹去的方式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马克思的政治分析相较于经济分析并不是附带性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将国家权力等暴力视作经济过程的构成要素。在报告的最后一部分,卡弗聚焦于马克思围绕奴役、童工等问题从历史的和全球的视角对资本主义所作的批判,并指出,对《资本论》第一卷第八篇的阅读能让我们重新理解这一批判的深刻性及其延续至今的影响力。 

image-20240313090605-3

黄慧珍编审评论

        报告结束后,主持人徐长福对报告内容做了总结。接着,两位评论人对报告做出评议。黄慧珍指出以下两点。第一,马克思的理论主张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仍能帮助我们透视时代特点,罗伯特·海尔布隆纳(Robert L. Heilbroner)曾从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四个维度来界定马克思思想,卡弗的解读紧紧抓住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力量。第二,许多思想家对当今时代作出景观时代、图像时代或智能时代等描述,但不可弱化的一个判断则是资本仍然控制一切,马克思思想中极具吸引力的部分便是支撑了其政治批判的资本批判,若将哲学批判与此二者分离则会弱化其批判力,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最后的部分展示出全球视野、历史视野和资本批判的视野,并对资本的全球性扩张作出深邃预言。第三,马克思的研究服务于其改造世界的现实关怀,因而有强烈的政治干预性,这启发读者重新看待马克思的思想特性和原则。 

image-20240313090656-4

马天俊教授评论

        马天俊认为,卡弗将马克思的著作与我们迄今所知的文明史上的全球范围内的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的历史事件做了简洁的鸟瞰和统观,他向卡弗提出两个问题。首先,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分别基于不同的逻辑,《资本论》第一卷中叙述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对原始资源的血腥掠夺属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前史,其中存在着交易与掠夺两种逻辑,能否认为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等交易性活动必须以掠夺为条件?对两种逻辑的辨别不是纯粹的概念辨析问题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史、社会舆论史上有过实际影响的现实问题。其次,马克思借助威克菲尔德等作家看到了英国和美国的资本主义化在原始积累这一环节上的不同,但对于殖民在发展问题、国家问题等方面并未作正式论述,对于全球帝国主义此种复杂理念,我们能否按照逻辑规定将其完全归咎于资本主义生产? 

image-20240313090729-5

凌菲霞副研究员任现场口译

        卡弗回应了两位评论人。第一,马克思的政治和理论工作的一个长处就在于他超越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因而他的学术和政治可以走得更远。第二,马克思对发达或不发达、文明或文化、帝国或国家等的思考同样不受限制,这使马克思采取全球视角,马克思的观点能解释他所处时代的全球政治但不能解释此后的所有事情。第三,看到一些分开的事情之间的联系将有所助益,正如在强制掠夺的故事中,人们很多时候不是自愿离开土地并进入雇佣劳动,暴力和强迫也存在于资本主义逻辑所起作用的事件中,剥夺作为马克思的一个非常有力的理论能帮我们看到和平贸易背后的支持力量。第四,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确有政治干预的意图,他为规避德国对政治讨论的严格审查而将政治观点置于书的末尾,资本的“扎格那特”作为掠夺和剥削力量在将自己强加给世界的同时也在全书中形成一股巨流,直至最后的高潮。 

image-20240313090758-6

薛俊强教授提问

image-20240313090822-7

 林钊教授提问

image-20240313090842-8

龙其鑫助理教授提问

        在开放讨论环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薛俊强教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钊教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龙其鑫助理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马佳翔硕士生等现场师生与卡弗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最后,主持人徐长福作了总结发言,本期讲堂圆满结束。

image-20240313090905-9

部分与会者合影留念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