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青年哲学沙龙回顾 | 叶甲斌:“原则”与“实践”——试析马克思与罗尔斯的分配思想

线下会场

       2023年3月30日,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岭南青年哲学沙龙新一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504会议室举办。本期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叶甲斌博士后主讲,题目为:“原则”与“实践”——试析马克思与罗尔斯的分配思想。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天俊教授担任主持人,户晓坤教授、卢俊豪博士后担任评论人。本期沙龙以线上线下方式同步进行,共百余人参加。

       叶甲斌博士在报告中介绍了马克思从原则与实践的关系视角所进行的批判,分析其具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政治哲学批判双重意蕴。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认为,原则与实践的矛盾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得以消解。马克思提出了一种“现实主义的”的按劳分配观,并指出超越原则与实践之矛盾的路向。叶甲斌指出,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呈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与实践优先的逻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根据以上的方法论指引,叶甲斌对马克思的分配思想与罗尔斯分配思想展开阐释。马克思的分配思想建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分析中,生产相对于分配占据着更为基础的位置。马克思对“正义”“权利”等话语的拒斥,或者说有意疏离分配正义的范式。罗尔斯正义理论中的差别原则与其他原则的整体结构,以及他对“推进所有参与者利益的合作体系”的强调。以上几点可借助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和实践优先的逻辑,得到某种程度的阐明。叶甲斌认为,上述思考有可能为在现代化视域中探讨分配正义问题,敞开新的理论对话空间。

       户晓坤教授评论指出,报告涉及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体系以及政治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两大领域,同时涉及当代多元的分配理论与原则以及福利国家分配模式的限度,内涵丰富充实。户晓坤认为,围绕这一复杂性议题所形成的独特视角和研究路径,是极为必要的。报告对分配原则实践基础的讨论,为今后进一步在中国现代化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研究分配正义的实现方式,将可以提供具有指引性的理论进路与方法论根据。

       卢俊豪博士在评论中指出了“原则”与“实践”的关系具有的复多性。联系“马克思与正义”讨论,卢俊豪提出应如何正面回应“塔克—伍德”命题的问题。结合罗尔斯的“反思平衡”,卢俊豪进一步提出如何比较分析的方法与辩证的方法这一方法论问题。

       针对报告的有关内容,马天俊教授以分析实际的社会案例为题,对反思在何种意义从现实出发理解马克思、罗尔斯所关切的问题作了提示。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千陌博士后、中山大学哲学系覃万历副研究员、凌菲霞副研究员以及梁振博士生就“原则”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与罗尔斯分配思想的方法论特征、分析的方法与辩证的方法等问题与主讲人作了提问与交流。

       马天俊教授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肯定了本次沙龙活动的品质与价值,并向主讲人赠送讲座的纪念海报。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