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与新柏拉图主义”系列讲座回顾
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中山大学哲学系和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邀请了五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的教授,为“德国古典哲学与新柏拉图主义”的主题构想做系列报告。五位主讲人均为国内相关领域的首批开拓者和深耕者。他们不仅在出版成果上译作、著作等身,还始终奋战在西方哲学史相关课程的教学前线,娴熟地运用拉丁语或希腊语的一手材料和现代西语的研究文献,深入浅出地阐明德国古典哲学或新柏拉图主义时期里迂回、晦涩的哲学概念和命题。期间每场讲座的在线听众人数都在200-400间,最高在线人数几近破千,讲座受关注度高,线上参与热烈,系列内容保有话题度。系列讲座同时也是中山大学哲学系“强基·拔尖”项目的策划内容,获得了外哲团队、伦理团队和中哲团队相关老师的共同支持。
—德国古典哲学与新柏拉图主义—
第一讲
李秋零:新柏拉图主义与西方哲学
第一讲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知名康德译者和教父学学者李秋零教授主讲,题为“新柏拉图主义与西方哲学”。他的讲座以“新柏拉图主义”之“新”为破题,借助历史材料分析亚历山大里亚的精神氛围,并在此基础上从哲学的角度论述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思维的异同,最后以早期经院哲学家爱留根纳的“四重本性说”和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学说为例,具体地展现和陈述了普罗提诺的学说与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哲学史式深远联系。他最后总结道,普罗提诺作为西方哲学的思想源泉之一,深刻地影响了西方近现代一元论思维和体系化思想。与谈人中山大学哲学系的谢裕伟博士认为李老师的讲座内容历史视野宏大,既有史实方面的讨论,也有思辨上的交锋,并具体总结了尤其令人受益匪浅的地方。
第二讲
梁中和:普罗克洛与新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
第二讲由四川大学哲学系、知名新柏拉图主义学者梁中和教授主讲,题为“普罗克洛与新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他的讲座从历史与思想背景、新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原理和普罗克洛的形而上学三个方面展现了普罗克洛的哲学体系,总体评述了普罗克洛的哲学特征及其哲学史地位,称其提供了一套最系统的形而上学和神学体系,并且认为这套体系所造就的影响通过东罗马帝国的传播,经由文艺复兴,最终对德国观念论,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与谈人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的陈越骅教授认为这次讲座应该是国内学界罕见的对普罗克洛哲学的系统引介和学术综述,内容丰富细致,赞赏梁老师主张区分后期柏拉图主义与普罗提诺哲学上的差异。
第三讲
谢地坤:从埃克哈特到库萨的尼古拉
——新柏拉图主义在14-15世纪的嬗变
第三讲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知名中世纪哲学学者谢地坤教授主讲,题为“从埃克哈特到库萨的尼古拉——新柏拉图主义在14-15世纪的嬗变”。他的讲座从神秘主义的界定,埃克哈特的思想特征,和库萨的尼古拉论“学识的无知”与否定神学之关系三个方面勾勒出埃克哈特的神秘主义与库萨的尼古拉以“学识的无知”为核心所展开的认识论的历史意义,评述他们的学说一方面反映了新柏拉图主义在14-15世纪这个时期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的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谈人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郑淑红副教授认为谢老师的讲座视野宏大、线索清晰,尤其赞同谢老师一开始就对“神秘主义”这个术语翻译作的阐释及其“作为知识运动的神秘主义”的洞见,并从13世纪亚里士多德著作重新进入西欧的角度进一步补充埃克哈特的神秘主义的哲学史影响。
第四讲
先刚:
从理智直观到Ekstase:谢林哲学的开端问题
第四讲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知名谢林译者和德国古典哲学学者先刚教授主讲,题为“从理智直观到Ekstase:谢林哲学的开端问题”。他的讲座分为考察“新柏拉图主义”的术语历史,论述从古代-中世纪哲学体系到近代哲学史的转向的思维模式变化,呈现费希特与谢林关于“自我”概念的分歧,和阐明谢林如何视理智直观为哲学的真正开端四个部分,最后以普罗提诺和谢林的共同词汇Ekstase为镜,映射出谢林哲学与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关联。与谈人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周小龙博士认为先刚引用谢林的文本去阐释费希特值得商榷,主张费希特自己的文本更有助于对其思想的理解,因为费希特做了大量解决有限自我和绝对自我关系矛盾的尝试。
第五讲
邓安庆:黑格尔论新柏拉图主义
——通过哲学史做哲学的范例
最后一讲由复旦大学哲学院、知名黑格尔译者和伦理学学者邓安庆教授主讲,题为“黑格尔论新柏拉图主义——通过哲学史做哲学的范例”。他的讲座阐述和分析了黑格尔对新柏拉图主义的总体论述的三个环节,——斐洛、卡巴拉派-诺斯替主义和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展现了黑格尔如何利用哲学史的资源去阐明哲学思维与存在本身之间固有的内在契合并且揭示出何为真正的哲学,由此为现代性问题开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李逸超博士在与谈中就以下问题向邓安庆请教:黑格尔用理智逻辑的理性概念辩证演绎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是否取消了真正达到太一的、超理性且超辩证的出神体验;人们该如何从时代的角度理解黑格尔“概念的辨证运动”与新柏拉图主义“出神的神秘合一的体验”之间的差异。
随着3月7日最后一次讲座的结束,“德国古典哲学与新柏拉图主义”系列讲座也落下了帷幕。中山大学哲学系胡艾忻博士作为系列讲座的策划人,最后简单重述了整个系列讲座的构思和设想,向几位专门为这次学科内的跨领域研究尝试而付出良多时间和精力的主讲人再次表达了谢意,并且感恩有为数众多的系列讲座参与者一同攻坚一个虽陌生且艰涩、却基础又重大的理论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