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陈畅:“宋学开山”问题与“宋学真面目”——基于朱子道统论的哲学考察

       2023年3月3日,谦之论坛第四十九期讲座于锡昌堂515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同济大学哲学系的陈畅教授,讲座题目为“‘宋学开山’问题与‘宋学真面目’——基于朱子道统论的哲学考察”。主持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陈乔见教授。郑淑红副教授、李长春副教授、赖区平副教授、张洪义博士后和同学们一道参与了此次讲座。

       陈畅教授首先借助梁启超和钱穆的两部同名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于“宋学”的不同论述,引出“宋学开山”问题。“宋学开山祖师”是谁,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具体的人物定位,更牵涉到对于宋明时代主流学术思潮的认定和定性。钱穆反驳梁启超将宋学判定为玄学的观点,提出了必须重新认识宋学的口号。但实际上两人分享了同一个前提,即在科玄论战的时代背景下,将不直接讨论政事与经术的理学性命之学判定为玄学。陈畅教授认为,通过重新考察道学的叙事模式,能够深化对于“宋学开山”问题的认识,并且增进对于宋学的理解。

       对宋代理学家的“道学”与“道统”叙事,不能仅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更应该从哲学的角度对之进行释读,这样才能更为精准地把握理学家“道统”观念的思想内核、澄清“宋学真面目”。

       道学与道统叙事的核心是对“三代之治”的论述。在道学家出现之前的北宋时代,儒者对三代之治的理解,是将以周礼为代表的礼乐制度完整地实践出来。而道学家尤其是程朱学派以“道”为核心对三代之治所代表的理想政治秩序进行了重构。在道学的历史叙事中,“道”泽被民、物,它有着引导民、物自治之意;而三代之治被重释为一种“自治”(自我治理)的社会治理方案——为政者的任务是以自治的方式实现其正性命,同时也引导万民、万物以自己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天性。这种历史叙事的实质,是理学家因应宋代以降平民化社会的兴起而提出的社会治理解决方案。

       在宋代以降平民化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回向三代封建礼乐之实践得以可能,正是基于理学家性理之学所开拓的思想空间与实践空间。宋明理学以心性之学的方式重释礼乐,一方面实现了从宇宙的层面对人作出定位,从而能在宇宙秩序的层面安顿生命、重建美好的公共社会;另一方面,“性理”既包括了个体性原理,也包括了超越个体限定的根源之理,其中蕴含着个体性与公共性的恰当平衡结构。每一个体“各正性命”的行为,都具有身心道德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的双重意义。这是理学家针对宋代以后平民化社会之政教秩序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最根源的政教意义。

       但同时,理学提出的自我治理方案也有其内在困境,包括过度伦理化的问题,以及理学实践在现实中的有限性困境问题等。前者是指容易导致伦理与政治之间界限的消解,由此带来了士人不顾社会政治危机而空谈心性的缺陷;后者是指“互以对方为重”的伦理社会在现实世界的有限性以及社会文化对客观性的需求中,难免会遭遇到重大挫折。

       在讨论环节,围绕着“宋学”和“道学”这两对概念的关系、对“宋学开山”问题的不同理解、心性之学与社会事业和社会伦理的关系等问题,陈畅教授做出了精彩的回应。最后,本次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