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美学”系列讲座第一讲回顾 | 高建平:“积淀说”反思与重释“新感性”
2022年11月时值第二十五届哲学月,中山大学哲学系重磅推出“华夏美学”八讲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作为中山大学哲学月的品牌特色讲座“智慧之光名师讲座”子项目之一。中山大学哲学系隆重邀请到国内八位著名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参与完成该系列讲座。
11月8日晚,哲学系第25届“哲学月”活动于线上正式开幕。
开幕式上,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为“哲学月”活动开办致辞,表达了对于哲学月活动的高度重视,并指出该活动以“师生联动共同举办”为主要形式,旨在“展示哲学魅力、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科发展”。自此,第25届哲学月活动正式开启。
系主任张伟教授为开幕式致辞
第一讲“积淀说”反思与重释“新感性”
首场讲座主题为“积淀说”反思与重释“新感性”,主讲人是著名美学家高建平教授,主持人是我系罗筠筠教授,共有逾三百人线上参与讲座。
高建平教授主讲
讲座中,高建平教授以李泽厚先生的“积淀说”这一在当代中国美学和哲学中具有深远影响的观点为切入口,辨析从“凝冻”和“沉淀”进而过渡到两种“积淀“的演进,并作出关于”理性积淀为感性“的反思,指出这一理论存在的缺陷。首先,李泽厚先生引用皮亚杰结构主义理论与借用荣格“集体无意识”观念建构起理性积淀为感性的思路,这会造成美学的过度理性化;其次,李泽厚先生作为国内最早赞同“形象思维”的学者之一,既指出了“逻辑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基础”但又强调了“形象思维并非思维”的观点,例举原始图腾从写实到符号化,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但这个内容积淀为形式却忽视了形式有着自身独特的,不依赖内容的起源;再次,高建平教授引用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论述:应该将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高建平教授指出对“实践”也不能理解为依照理性来实施行动,而应该理解为“感性活动”,认为只有”感性活动“才是“实践”。
讲座最后围绕“新感性”概念进行了讨论,高建平教授提出反对理论化和本能化的“新感性”,认为“新感性”既不能变成“理性的感性呈现”,也不能看成是原始本能的激情迸发,而应该回到感性活动上来,在这其中,审美和艺术能对感性起到加强的作用,人类实际上总是在用“形象”进行思维,并不存在离开外在物质材料的思维,而艺术恰是依赖物质材料为媒介而建立起赋予人类的形象思维。“新感性“的建立,是需要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感性,它并不排除理性,但不是像“积淀说”那样基于对理性的依赖。同时,“新感性”需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这里的“实践”就是指“感性活动”,活动先于理性而不是依照理性,通过感性活动增强感性能力,使“新感性”成为感性经验的积累,感性生命力的焕发,也是感性与理性的互动。
报告结束后,本次讲坛进入讨论环节。参会者就报告内容展开提问,高建平教授对问题做了认真回应。
在讲坛的最后,高建平教授衷心感谢了主办方与参会人员。罗筠筠教授对本次讲坛进行小结,期待将来有机会邀请高建平教授莅临中山大学,进行更为深入的学术交流,最后宣布本次讲坛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