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前沿课程第十一讲回顾 | 吴重庆:新“四书”——中国革命中的道德修炼
2022年5月5日,中山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哲学前沿系列课程第十一讲“新四书——中国革命中的道德修炼”在锡昌堂103会议厅举行,本次讲座由张清江副教授主持,吴重庆教授主讲。
在讲座开始,吴老师回顾《大学》中有关格物、修身的表述,认为“格物”指的是摒弃由事象声色带动引起的物欲--人欲,通过意念控制和行为控制的“工夫”以修身。格物不止于个体的修身养性,更要与“天下”相通。儒家的修身仅限于君子,但事实上也艰难异常未曾洒脱,所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革命的道德修炼之所以能与儒家的修身相接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革命的理想可以接应儒家平天下的大同目标。作为革命行动者,早年也大多进过私塾,背过“四书”,深受儒家修身熏陶,但是儒家的修身跟作为革命行动者的道德修炼还是不同的,由此吴老师开启第二部分“新四书”的诞生背景及中国革命中的道德修炼。
首先,吴老师解释了“新四书”的概念,它是指俗称“老三篇”的由毛泽东所著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以及由刘少奇所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几本书是当时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马列学院、鲁迅艺术学院、妇女学院等机构培养革命干部的速成班必读教材,在革命者道德塑造和人格养成上,事实上发挥了类似于“四书”之于儒家道德修养的功用,故可形象地称之为“新四书”。《为人民服务》强调的是日常的点点滴滴,倡导共产党员从生活细微处去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提出国际主义的问题,倡导国际主义精神。《愚公移山》表达的是自强不息以及永久的奋斗精神。《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强调共产党员担负着空前未有的历史重任,必须投身于革命斗争中的锻炼和实践。中国革命中的道德修养不能停留在主观上,要以实践改变现实。吴老师指出这也是修炼不同于修养之处,由此构成冰火两重天。“冰”就是儒家道德修养的“如履薄冰”,“火”就是火热的革命实践,与群众结合在一起的道德修。在革命实践中的道德修炼,其唯一目的就是争取一切劳动人民的解放直至人类的解放。
在对“新四书”内容的介绍以阐述中国革命中的道德修炼内容之后,吴老师对儒家道德修养与革命的道德修炼进行了比较。儒家修身与中国革命中的道德修炼的相同点体现在:一、道德上不断磨练精进,强调一体化(如万物、大同、全人类)的感同身受;二、主张打破气禀与阶级出身的界限,具有“转化的政治”(竹内好)之内涵。二者的相异点则体现在:一、前者强调劝导君子,而后者主张带动庶人(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二、前者强调“体”,后者强调“用”----“用”于“集体”,“用”于“为人民服务”,“用”于人类进步解放事业,在实践中实现道德修炼;三、前者注重意念紧张,后者强调行动紧张----革命者需要在行动上进行私——公转换,其需要克服的“私”不仅是意念上的,更是行动中的;四、前者在个人践履上力单势薄,而后者是一种集体的革命实践,需要协调带动,相互砥砺;五、前者讲求次第,而后者强调反复投入实践;六、前者偏向静,后者讲究动----反对心力、顿悟;七、前者是一种磨练心力,谨小慎微的修养,而后者是一种投身于熔炉中,在实践中热烈的修炼;八,在儒家修身之修齐治平中讲“齐家”,而革命者道德修炼则抛家顾集体、“齐集体”,以集体为家。
之后,吴老师总结了中国革命中道德修炼的三个维度。首先,实践维度:实践不同一般的“事上磨练”,而是一种变革性的行动,这是一种类似于愚公移山的壮举。中国共产党人讲精神生命的成长、修养的过程,强调必须超出个体,与人民结合在一起,将集体、人民、革命实践作为一个巨大的熔炉。在确立起个人主体性以后,还得不断地回到“熔炉”中。如此,不仅是个人精神生命的重新锻造,也是新的社会的诞生。所以,新中国、新政权、新社会、新人是连在一起完成的,这比儒家道德修养中的“修齐治平”要更加具体、落实。第二,人民维度:中国革命的道德修炼强调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求解放,直至为人民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第三,国际主义维度:提倡联合全世界被压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全人类解放而并非从狭隘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国际主义大大塑造了革命者的精神世界。
最后,吴老师做出简短精悍的总结:儒学并非沦为“游魂”,并非被现代社会消解。事实上,儒学的精神在革命与和平年代为中国人始终承继。所谓“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也并非只在儒学研究者的论述中得到实现,其精神内核根植于中国革命者的革命实践中并得到充分彰显。儒家文化宏阔广袤,而“复兴儒学”也不应当是简单的还原与复制,更要在实践与时代的变迁中有反省自照、扩充发展的勇气,我们的儒学从未是,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
在互动环节,陈立胜教授、陈乔见教授、王路老师与吴老师分别就“中国革命实践中除了传统儒家思想之外的精神资源”、“在修身与革命中的公-私之辨”、“在革命实践的集体主义中个人意识的存有”等问题进行精彩讨论。还有同学谈到“中国革命实践中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内涵。
在讲座的最后,主持人张清江老师回顾与总结道:非常感谢吴老师为我们带来一场精彩讲座,吴老师从儒家传统对于“格物”的理解开始,转入到对“新四书”细致的文本分析,带领大家很好地理解中国革命传统如何传承接续传统儒家的修身工夫,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我认为这对于我们理解整个儒家传统,理解百年来的中国的革命传统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最后吴老师提到的在当代社会,我们中国人应该如何从儒学传统与革命传统中汲取精神源泉与思想资源,我想这是一个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重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