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前沿课程第九讲回顾 | 李长春:“神之临在”与“斯文在兹”——从沃格林哲学思考中国文明特质
2022年4月21日晚上七点,中山大学哲学系2021级研究生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九讲如期在锡昌堂103室举行。讲座主题为“‘神之临在’与‘斯文在兹’——从沃格林哲学思考中国文明特质”,主讲人为李长春副教授,主持人为陈少明教授。
李老师首先介绍了沃格林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考框架,以及沃格林对中国的理解。沃格林早年从事政治观念史研究,后来逐渐注意到观念只是符号,更重要的是符号所表达的经验。人类最重要的意识经验是对各种实在(神、人、宇宙、社会)的参与性经验。这种经验具有居间属性,对于理解“神显”及其回应尤为重要。沃格林“代表性理论”的延申,使得文明研究有可能通过考察先知、哲人、圣贤回应“神显”的经验得以实现。沃格林用“天下时代”替换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的观念,其特征是精神突破、帝国贪欲、历史编纂。在“天下时代”,关于宇宙的真理被关于生存的真理所取代,而这一过程则通过一系列“神显”事件及其分殊化来完成。在希腊体现为理智性“神显”及其分殊化;而在犹太—基督教则体现为灵性“神显”及其分殊化。
沃格林认为中国从宇宙论秩序中发展出了普世主义,中国文明虽然有着丰富的理智性探索和灵性探索,但并未彻底与宇宙论秩序分离,所以是一种不完全突破。对此,李老师提出几点质疑:沃格林历史哲学体系中的“宇宙论”能否与中国思想中的“宇宙论”相对应?沃格林为何没有用“神显”来解释中国文明?以及能否用“理智性神显”和“灵性神显”来衡量中国的“精神突破”?接下来,李老师沿用沃格林的基本框架并继续向前推进,对中国文明特质给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解。
李老师从参与性意识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思想中的一些基本符号,如天、道、性、命,逐个考察它们能否表达沃格林意义上“居间”的神性体验。通过去概念化的符号分析,试图恢复其在“中国哲学”语境中被遮蔽的神性维度。进而,李老师探讨了早期中国的“神显”及其分殊化。周人由“德”而获得天命,其实质是神性将自己启示为德性,并投射在殷周交替的历史中。“敬德”的典范是文王,人参与神性实在的最高体验被符号化为“德”或“文王之德”;“文王之德”则被体验为肃穆、庄严、神秘的“天命”的显现。李老师认为,中国文明的“神显”方式既不是希腊式的“理智性神显”,也不是犹太—基督教式的“灵性神显”,而是一种“德性神显”,它伴随着历史意识的觉醒。
李老师通过《孔子世家》和《春秋公羊传》中的相关材料,运用沃格林的意识分析方法,分析了蕴含在“德性神显”中的神之临在的运动以及人们对它的回应。李老师指出,“德性神显”的经验以及孔子对这些经验的符号化构成了中国文明的奠基性的精神体验。作为对于“德性神显”的经验及其符号的分殊化,孟子和司马迁分别开辟了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条路径沿着孔子早年的精神方向展开,把以德为中心的神性秩序收缩到个体生存的领域,畸变为后来的心性论传统;另一条路径沿着孔子晚年的精神方向展开,将以德为中心的神性秩序向历史领域伸展,形成标显中国文明特质的经史传统。
李老师认为,中国的“精神突破”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先由周之先王,再由孔子、司马迁等人逐步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孔子有着至关重要的核心地位。孔子将周人所开创的文明形态符号化为“文”,并进一步分殊化为“文学”“文德”和“文治”。“文学”是孔子修作的典籍;“文德”是孔子对德性谱系进行整合转化;“文治”是孔子开创的由乱到治的道路,是以德为中心的神性秩序在现实历史中的投射。由此,孔子将“德性神显”扩展为整体的文明秩序。“斯文在兹”则逐渐成为表达“德性神显”和人对神显的回应的典型符号。中国文明正是在发生于不同时空的“斯文在兹”的“德性神显”中延续和发展。沃格林没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明的特质,因为他始终在中国文明中寻找“灵性意识”和“理智性意识”,却未曾有意探究二者在中国文明意识中的等价物。
陈少明老师对讲座作了总结。陈老师认为李老师的报告充满思想的力度,对早期中国文明的解读突出了神显因素,这和通常的看法十分不同,因为以往认为自孔子起对早期概念的理解是逐步理性化的。李长春老师的报告强调了这些早期概念背后的神性根源仍然发挥着作用,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孟泽宇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