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青年哲学沙龙回顾 | 刘作:如何理解康德哲学中的有限的神圣存在者?

       2022年4月11号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刘作副教授在本系举办题为“如何理解康德哲学中的有限的神圣存在者?”的讲座。中山大学哲学系谢裕伟博士后主持讲座,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外国哲学专业舒远招教授进行了30分钟的评议。

 

       刘作副教授的报告从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提出的“endliche heilige Wesen”这一概念展开。首先,刘老师梳理了目前学界对上述概念的理解。主流学界将“endliche heilige Wesen”翻译为“有限的神圣的存在者”,但舒远招教授却认为“endliche”一词在上述概念中应译为“终极的”,而不是“有限的”。

 

       针对“endliche heilige Wesen”的翻译问题,刘老师认可主流学界的译法,并从康德的文本出发论证自己的看法。首先,“heilig”(神圣的)一词并不只用来形容上帝的意志,康德在谈及“人格中的人性”时也使用了“神圣的”说法。因此,无论是上帝还是人这种存在者,他们都能用“神圣的”来形容。其次,“神圣的”表达的是一种至高的属性,而不是一种无限性。由此,用“有限的”来形容这种至高的属性就与上帝那种无限的神圣性(göttlich)相区分。进而刘老师认为,“有限的神圣的存在者”在概念上没有矛盾。

 

       澄清术语上的翻译问题后,刘老师又从康德哲学的整体出发,解释上述译法能更好地描述德性的概念。首先,康德认为“神圣的存在者”没有德性论,只有道德论。德性在行动者身上表现为对违背义务的反抗能力,由于“神圣存在者”没有违背义务的可能性,他也就没有德性可言。因此,德性这一概念预设了一种违背义务的倾向,或者说德性的对立面是违背义务,即作恶。由此,“神圣的存在者”没有德性论即是指没有作恶的可能性。而“有限的”一词并不直接与恶相关,而是与对幸福的追求相关。在此,刘老师认为,对幸福的追求不是作恶的原因。所以,一个对幸福有追求的“神圣存在者”也不可能作恶。进而,康德通过“有限的神圣的存在者”这一概念更清楚地说明了德性的概念。

 

       最后,刘老师不赞同目前学界对“有限的神圣的存在者”这一概念所指称的对象。他在舒远招教授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其历史哲学文本中,康德以猜测的语气讨论了这种“有限的神圣的存在者”,居住在其它行星上,并可能在有生之年达到完善性。因此,刘老师认为,其它星球上的邻居是“有限的神圣的存在者”这一概念所指称的对象。

 

       在评议环节,舒远招教授从文本和论证思路上对报告进行点评。首先,舒教授认为报告对“heilig”和“göttlich”的辨析没有紧扣“Wesen” (存在者)一词,而“神圣存在者”(heilige Wesen)无偏好可言。因此,舒教授主张将“endliche”译为“终极的”,而不是“有限的”。其次,舒教授还补充了康德的另一文本。在1755年《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中,康德认为行星上居民的完善性按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成正比地递增和发展。

 

        在交流环节中,线上诸位老师和同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山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张伟教授针对讲座讨论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张教授从理念的范导性运用出发,认为作为本体的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有限的神圣的存在者”。随后,舒远招教授又针对讲座作进一步补充。至此,本场岭南青年哲学沙龙圆满落下帷幕。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