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前沿课程第八讲回顾 | 任远:逻辑的规范性与逻辑的形而上学
2022年4月14日晚上七点,中山大学哲学系2021级研究生哲学前沿讲座系列第八讲“逻辑的规范性与逻辑的形而上学”在锡昌堂103室举行,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任远副教授,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主持。
开场部分,陈少明老师首先介绍了哲学与逻辑之间的关系,逻辑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不仅提供思维的规范性,同时也为各学科提供基础性的方法论支持。然而对于逻辑本身我们依旧可以提出反思,即逻辑在什么意义上能够成为思维或推理的规范?作为推理形式根据的逻辑与作为信念修正规范的逻辑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规范性的来源与逻辑的本性如何关联,成为目前逻辑哲学的重要议题,也被海外学者广泛关注。在本次讲座中,任远老师将以卡尔纳普和海德格尔对逻辑本质的理解分歧为切入点,向我们展示了逻辑的形而上学地位在二十世纪哲学语境中的发展,并通过“逻辑后承”这一核心观念,共同探讨逻辑的规范性及其形而上学问题。
任远老师首先从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对于“逻辑”的不同观念的阐释入手,通过梳理20世纪以来弗雷格、胡塞尔、卡尔纳普、海德格尔、达米特等哲学家的相关经典论述,分析了逻辑与形而上学关系的不同看法。此后,任远老师重点讨论了逻辑的形而上学地位,围绕逻辑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立场,介绍了当前学界关于逻辑形而上学的基本态度,提供相应的理论地图。在讲座的第三节,以“逻辑后承”这一核心概念作为视角切入点,围绕着逻辑的形式性特征,探讨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不同哲学立场如何进入到逻辑哲学的讨论细节当中。最后,讲座回到逻辑的规范性论题,分析逻辑后承问题在与认识论的规范性问题碰撞后,逻辑的形式规范和信念规范之间存在的张力,讨论了桥梁原则等处理方案对规范性论题挑战的回应。
主持人陈少明老师总结认为,任远老师的报告提供了崭新的逻辑哲学视野,对于非分析哲学和非逻辑学背景的同学带来视野上的扩展,这正是论坛开办的初衷。借用海德格尔与达米特两本书的书名,争论的背后“逻辑的形而上学基础”与“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的两种哲学立场的竞争。不同视野的交融往往能衍生出更徇烂的思想火花,启发我们要多了解和学习,扩展自身知识版图。前沿哲学讲座第八讲至此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