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导学公开课|哲学系:想象力的学问

       自2021年伊始,随中山大学大类集中培养制的施行,本科生一年级以大类实验班为单元于南校园学习生活。本着帮助一年级新生了解学生专业、拓展学生视野、培养专业志趣的希冀,各院长、系主任、学科带头人走上讲台,展示本学科的独特魅力。

       2022年3月11日,中山大学哲学系在广州南校园第三教学楼讲学厅为2021级人文实验班开设专业导学公开课。本次导学公开课主题为“想象力的学问”。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学科带头人,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陈少明教授主讲,哲学系副主任沈榆平老师主持,300余名人文实验班新生到场聆听了本次导学公开课。

       陈少明教授首先探讨了社会上对哲学的种种误解,引出了哲学对想象力的培养的作用。接着,又从“象”字的字形,以及对“道”字字义发展的探讨,对想象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陈教授指出想象是为“不在场”的事物造形,在意识中复原或是虚构事物,而想象的事物即使开始是在意识中,之后也可以在经验中加以实践。同时想象力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文艺的想象,需要人物与事件的构建,同时也要激发人的感情,对其的理解,也常常没有唯一的答案;另一种是哲学的想象,即以揭示道理为目的,深化理智,力图导出清晰的结论,从而启发了同学们对哲学想象的思考。

       随后,陈教授以时间为线索,列举了古今中外孟子:孺子入井、庄周梦蝶、古希腊特修斯之船、伽利略与自由落体运动、安斯康姆《意向》中的购物清单等思想实验,引导同学们对伦理学,统一性等问题进行思考,感受哲学中想象力的魅力。陈教授指出:“实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用特定的材料,通过特定的手段,导出特定的结果,且条件具有可控制性质。而思想实验只需要条件假设,并借助想象力进行实验设计,通过逻辑上的推导得出结论,更加经济与清楚,常用于人与社会问题的研究。”并再次强调了哲学家所讨论的想象不是为了激发人的情绪或调动热情,而是让我们冷静地理解问题,推导出一些较为清晰的思想原则出来。

       接着,陈教授从赋予存在以意义、给予物以精神性、创造性地催生新事物、想象未知生活四个方面讨论了想象力的意义。陈教授以毕加索《牛的变形图》引导同学们思考——想象力结构性压缩的功能,以及抽象与具象间的关系。此外,陈教授还通过对文物内涵变化的讲解,为同学们勾勒出了想象力赋予物“精神生命”的过程。并基于在社会发展中货币形式与沟通工具的变化指出人类每一步的发展都需要想象力,而创造也需要想象性的前瞻能力,即使是非哲学也需要想象力。因此哲学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陈教授鼓励各位同学通过哲学学习进一步激发出自己的想象力。

       最后,陈少明教授总结道:“想象本身不是用,如果把想象当作对物质利益的直接支配,想象也确实没有作用。但是哲学给予我们的观念,让我们对社会制度各个方面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对如何改善社会进行思考。哲学不是有用没用的问题,而是哲学在决定什么东西叫做有用,什么东西叫做没用,这就是我们通过哲学提高想象力的一个重要理由。”以此勉励各位同学积极投身于哲学学习,提升哲学素养,锻炼想象力。

       本次授课对于2021级人文实验班同学来说是一次收获颇丰的哲学航行之旅。相信新一代中大学子能够在对想象力的培养中,体悟哲学之思,在新时代展现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