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综述 | 作为生命学问的中国哲学研讨会
2021年12月4日,作为生命学问的中国哲学研讨会(暨冯达文先生《中国哲学入门》新书发布会)在清远江心岛中华善本馆召开,来自河北教育出版社、澳门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中山大学以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等多所高校、研究和出版机构的学者、专家与会。本次研讨会由新书发布会、新书阅读报告会和圆桌论坛三个部分组成,分别由中山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李桦教授、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方映灵研究员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邢益海研究员主持。
发布会主持人李桦老师提到,《中国哲学入门》这本书的缘起是冯达文先生想要写一本“大家都看得懂”的哲学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面向他者的幸福。随后,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哲学入门》责任编辑王书华编审、澳门大学宗教与哲学系王庆节教授、中山大学历史系景蜀慧教授分别就《中国哲学入门》一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并就该书的思想和冯达文先生其人其事展开讨论。
王书华编审回忆了他与冯达文先生横跨三十五年的师生缘分,衷心感谢冯达文先生对于河北教育出版社的支持。在长达半年的图书编辑校对过程中,王书华编审前后将《中国哲学入门》看了五遍,冯先生的新书力图将对于理论世界的探索落实到现实世界,具有独到的见解。王庆节老师认为冯达文先生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中国哲学不仅仅是学出来的学问,也是做出来的,学问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学问。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景蜀慧教授认为,冯达文先生是“君子”、“智者”、“通人”。冯达文先生的生命和学术都试图把握一种平衡和张力,这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研讨会的第二部分是新书阅读报告会,由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方映灵研究员主持。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院孙占卿副研究员作了题为“面向元宇宙时代的中国哲学入门”的报告,他强调冯达文先生的《中国哲学入门》有两个特质,一是体验的活动性,该书以“精神之流”的生命体验和追问展开,使得读者浸润其中、共同思考;二是注重审美,这种审美不是审他人之美,而是直接的情境置入。孙占卿研究员特别提到了“庄子的心碎了”这个例子,这种类似的语句可以瞬间将人置身于情境之中,大大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孙占卿教授还提到了最近十分热门的“元宇宙”概念,他认为中国哲学不应该停留在知识体系的勾勒上,而是要努力成为一种“面向未来的艺业”,未来需要更加具有开放性和通用性的“元”哲学编码去建构人类文明的知识谱系,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入门》恰恰是一本具有未来视野的书。
中山大学历史系助理研究员李琪慧分享了她的阅读心得,她认为《中国哲学入门》这本书具有整全的视野、平情的了解和鉴古通今的情怀这三个特色,这些也正是冯达文先生所教给我们的中国哲学“入门”之道。李琪慧老师最后强调,这本书是冯达文先生六十年来教学研究心得的杰作,充分体现了冯先生扎实而有人文情怀的治学特点。
新书阅读报告会结束后,进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邢益海主持的圆桌论坛。全体参会人员就“中国哲学与现代生活”进行了自由发言,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黎业明教授、广州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德刚副教授、一默书房创始人魏海波先生、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陈晨、中山大学哲学系研究员宋健、助理研究员杨柳等一一分享了他们与冯达文先生在学术和日常生活中交往的细节,表达了对于冯达文先生新书出版的祝贺,宋德刚副教授特别提到,冯达文老师的新书对他有两点启发,一是太过于教条化的写作无法面向更加广大的读者群体,平时的论文写作也可以加入情感的向度;二是写作需要有对现实的关怀,这样才能够写出饱含生命体验的好作品。
研讨会进入尾声之际,冯达文先生作了简短的总结发言。冯先生提到,现代社会的危机表现为两极,一是不受理性约束的极端膨胀的信仰,一是没有信仰支撑的极端算计的工具理性,而中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孔孟儒学则在理性和信仰之间达成了一种平衡,这对于现代社会无疑是一副良药。冯先生认为他的生命情调是道家的,而生活在世间就需要有儒家的基本关怀,我们的国不在彼岸世界,就在现实世界之中,我们需要把儒家所强调的亲亲之情和恻隐之心推扩出去,因为这些情感是美好而珍贵的。
作为生命学问的中国哲学研讨会暨冯达文先生《中国哲学入门》新书发布会圆满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