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月|第二十四届哲学月智慧之光名师讲座系列 第二讲顺利举行
2021年11月11日下午3时,第二十四届哲学月“智慧之光”名师讲座暨“通向世界的中国哲学”系列讲座第二讲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天生人成与政治形上学——《荀子•天论》新探”,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梁涛教授。主持人是我系周春健教授,评议人为杨海文教授。由于疫情影响,讲座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
主讲人介绍 第一部分
首先,周春健教授介绍了梁涛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和相关教学经历。梁涛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目前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国学学刊》执行主编,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儒学思想史、经学思想史、出土简帛等,已出版《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儒家道统说新探》等多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学界有较大影响。
讲座导言 第二部分
讲座伊始,梁涛教授指出,荀子研究已成为目前国内学界的热门研究,梁教授以荀子在明朝嘉靖年间被逐出孔庙的四大重要原因,即人性论、仁义论、圣人制礼问题和“天论”作为引题,指出本次讲座旨在对荀子的“天论”作一新阐发和合理解读,纠正以往对荀子“天论观”的曲解。
讲座内容 第三部分
针对学界目前的研究情况,梁教授在对文本作研读之后指出,《荀子•天论》中的“天”不仅具有“经验天”或“自然天”的意义——对应荀子在文中所强调的人之“天情”和“天官”,且具有明显的“本体天”意味。这种“本体天”意义则类似西方社会政治哲学和法学上的“自然法”,恰对应于《荀子•天论》中的“天政”的概念,主要目的在于为人类社会提供一套治理原则。基于此,通过对这种原则的掌握和施行,圣人将“天政”自身所蕴含的和顺、生养和差异原则,融入到礼法制度和治世观念之中,实现对现实社会政治的影响和规范,尤其体现在儒家“礼”的约束上,从而完善人的“天情”。因此,在梁涛教授看来,《荀子•天论》中的这种“本体天”正是儒家所倡之“礼”的形而上学根据。
在此基础上,圣人虽不能亲知“本体天”,却能在社会实践和政治中掌握和落实“本体天”“颁行”于“自然天”的所能为人所观察到的相应运行准则,从而创成“治世”,即社会的治理和人性的完善需要“人成”的作用。在此意义上,《荀子•天论》虽然提出了“天人之分”的观点,但也包含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后者甚至更为根本。这也是荀子和孔孟的关键区别:前者更关注儒家思想中“外在超越”的层面:强调通过社会制度的建构来践行礼义而“与天地参”,侧重于阐发儒家“政治形上学”问题;后者侧重于儒家的“内在超越”层面:强调道德主体性的内在完善和修养提升,侧重于“道德形上学”的层面。
梁涛教授进而提出,“天生人成”应替代“天人之分”成为荀子“天人观”的核心,这是由于“本体天”作为儒家“礼”的形上学根据,而“礼”又是儒家治世的重要手段。因此,“本体天”在此意义上也具有其维持社会秩序的价值内涵和道德属性,荀子通过建构合理的社会政治秩序期待儒家核心思想之“仁义”的“政治化仁学”。
因此,只有将荀子和孔孟思想相结合、互为补充,方能理解儒家“形而上学”思想的合理性及其完整体系。这是梁涛教授近期对《荀子•天论》的思考,也是梁教授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
圆满结束 第四部分
讲座结束后,评议人杨海文教授对整场讲座作出概括和评价,在交流环节,陈立胜教授及线上线下同学提出诸多问题,梁涛教授一一回应,本次讲座在掌声中圆满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