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与中外文化交流”学术会议顺利举行
2021年10月23日,我系西学东渐文献馆和广州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合办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与中外文化交流”学术会议在广州顺利举行。梅谦立、郭丽娜、潘大为、王慧宇、柯修文、归伶昌、汪聂才、代国庆等多位学者分享了他们近期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反响。
大会开始前,大象出版社李光洁编辑简要介绍了《中国哲学家孔子夫子》花费了十年从拉丁文译为中文的出版情况。随后,会议分三场进行。
在第一场中,华中科技大学归伶昌博士对《中国哲学家孔子夫子》中的《中华帝制年表》作了分析,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君主统治的合法性前提和道德基础、君王统治与国家有序性和统一性等阿奎那政治哲学的主题。肇庆学院汪聂才博士对法国东方学家弗朗索瓦·贝尼耶(François Bernier,1620-1688)基于《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的法文译作《孔子或君主之学》进行研究,指出贝尼耶通过对孔子君主教育的建构,或希望给法国君主或王储提供借鉴与教导,或暗示了对法国君主专制的批判。我系梅谦立教授以柏应理所写的《致路易十四的书信》为对象,表明柏应理所展示的主要是汉代以来的孔子,并且把孔子放在路易十四的专制主义的框架内来论述。
在第二场中,南京大学柯修文副教授讨论了利安当在接受龙华民的观点前后,从接受利玛窦对儒家经典的基督教化解读但拒绝其宽容中国的礼仪,到与利玛窦决裂并谴责中国礼仪是迷信的态度转变过程。我系王慧宇副教授考察了《孟子》最早的西译本罗明坚译本,结合明清之际传教士的“孟子观”,还原了这一重要文献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的独特价值。我系潘大为副教授以方济各会士石铎禄在《本草補》中对两种名贵药材薰衣草(“香草”)和芸香(“臭草”)的介绍为重点,讨论了在跨文化知识交流中,外国医学知识的表现形式的引证性质。
在第三场中,中山大学郭丽娜教授以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钱德明和鲁西埃在中国音乐西传过程中的争辩为线索,指出在中音西传的过程中,涉及的不只是翻译问题,还引发了音乐、天文、数学等多个领域所发生的争论。华南师范大学代国庆副教授以《无极天主实录》首页首章为例,为我们展示了该书的版框、书耳、牌记、天头、上图下文,以及最后的书末题识,对我们了解该书的成书过程以及历史提供了帮助。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着《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及明末清初的中西交流展开,有力地促进了该领域的进一步合作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