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维纳斯哲学的中文历险”学术研讨会暨“《列维纳斯文集》翻译与研究”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会议综述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 1906-1995)(又译“勒维纳斯”、“莱维纳斯”等)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他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占有一非常重要且特殊的地位:他不仅是现象学运动的重要代表,也是重要的犹太哲学家和具有原创性的伦理思想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即已开始译介列维纳斯的哲学著作,其主要哲学著作已陆续译为中文出版,去年“《列维纳斯文集》翻译与研究”更是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为了更深入研究列维纳斯的哲学、推动“《列维纳斯文集》翻译与研究”项目的顺利开展,中山大学哲学系在2021年4月17-18日举办了“‘列维纳斯哲学的中文历险’学术研讨会暨‘《列维纳斯文集》翻译与研究’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会议邀请国内列维纳斯研究界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列维纳斯的哲学及其著作在中文世界的“历险”展开探讨,同时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建议和指导。计有来自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南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山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全国各单位四十余位学者参与了此次研讨会暨开题报告会。

 

·

 

本次会议的开幕式由朱刚教授主持。他首先感谢了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出版单位对此次会议的大力支持,并强调指出,国内列维纳斯研究蒸蒸日上是多方努力的结果,项目能申报成功也不仅有赖于项目团队的通力合作,更仰仗于国内同行的肯定与支持。随后项目的重要参与者、第一子课题负责人南京大学哲学系王恒教授首先致辞。他对国内列维纳斯研究的发展感到欣喜,同时分享了自己接触、理解列维纳斯的过程,称这一过程对他而言正是一场“中文历险”:要在语言的转换之间探索列维纳斯哲学思想的奥秘和边界。接下来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田炜编审进行致辞。她介绍了列维纳斯的两本核心著作《总体与无限》和《另外于是,或,在超过是其所是之处》的出版历程,还将列维纳斯的他者思想与新冠疫情联系在一起,说明阅读列维纳斯对理解当下世界的重要性。最后田炜编审表达了对于和项目团队以及其他合作伙伴精诚合作、共同完成该重大项目的期待。

 

·

 

本次会议的研讨会部分共分四场,其中两场在4月17日上午举行,另外两场在同日下午举行。

 

第一场研讨会的主持人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张祥龙教授,他在主持中分享了自己近年在儒家思想与列维纳斯哲学之间进行会通研究的一些体会,尤其是列维纳斯哲学对于理解儒家思想的帮助。首场研讨会共有三位报告人,分别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的钱捷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的王恒教授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孙向晨教授。钱捷教授在他的《他者、单子与超绝意识——从“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所想到的》中借助他的超绝哲学的系统来阐述列维纳斯哲学相对于西方哲学的创新性及其可能的局限所在。王恒教授则结合自己的生命经验,在他的报告《现象学神学——从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里勾勒出列维纳斯与海德格尔在哲学出发点上的共通与差异,即他们都是要以现象学的方式揭示神学启示的结构,只是他们两人对启示的理解不一。孙向晨教授希望能够立足中国的精神世界与列维纳斯相对话,他的报告《亲亲:在同一与他者之间》指出:西方的经验并不能涵括人类生存的所有面向,列维纳斯哲学的“弱点”是它并没有照顾到一些早已由汉语思想揭示出的维度,比如“亲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温暖的家园”等等。在讨论环节里,在场诸位学者踊跃提问,尤其受到关注的是列维纳斯思想与中国传统之间的关系。各位报告人都对收到的提问一一作出回应。

 

第二场研讨会的主持人是浙江大学哲学系的杨大春教授。首先作报告的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于奇智教授,他的报告《论来到中文世界的列维纳斯》的标题取列维纳斯的名著《论来到观念中的上帝》之妙,传递出列维纳斯这位“异乡人”给汉语世界带来的礼物,以及它营造的断裂和可能性。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罗志达教授的报告名为“Alter-ation and ethical reduction”,他指出胡塞尔的原初还原能够具有伦理含义,而列维纳斯的超越论主体性则与对他人的责任相捆绑,从而必然是伦理式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文晗教授则为在场各位带来《笛卡尔反对笛卡尔:理智还是意志?》这份报告,聚焦于胡塞尔与列维纳斯所理解的笛卡尔形象有何区别,并指出列维纳斯将意志理解成负责任的意志,而对意志进行伦理化改造。各位老师在随后的讨论环节里针对伦理学还原、笛卡尔的意志概念等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

 

··

 

在午间休息过后,第三场研讨会也拉开帷幕,本场主持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郑辟瑞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王嘉军教授以《重思il y a与中性:列维纳斯与布朗肖论文学》为题作报告,指出要引入文学的维度来理解列维纳斯的核心概念il y a的两可与暧昧性,而种种对il y a的阐释之差异又会把我们领到列维纳斯和布朗肖文学观的异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余君芷老师则在她的报告《个体化:责任,抑或是爱?——马里翁与列维纳斯之间》里集中探讨了马里翁和列维纳斯对个体化、对人格问题的理解有何不同。东北大学哲学系的王光耀老师围绕欲望与主体性,在他的报告《欲望的逻辑——列维纳斯与拉康“错失的相遇”》里尝试对列维纳斯作可能的定位,并从拉康的视角出发,思考列维纳斯的欲望理论会遭受的辩难。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的刘晓老师则回顾了列维纳斯一生的哲学发展,指出列维纳斯后期哲学的转型有赖于对形而上学疑难的深思。在几位报告人发言之后,在场的其他老师也在讨论环节里给出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的卢毅教授称,我们应该将拉康和列维纳斯对欲望的关注与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来理解;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汪沛老师则厘清了在列维纳斯和精神分析各自语境里“他人”和“自我”所指的不同。

 

随后进行的第四场研讨会由汪沛老师主持,首先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刘文瑾教授作报告。刘文瑾教授题为《恶缘何平庸?列维纳斯论恶与神义论诱惑》的报告从“恶之平庸”切入,深溯我们作为人的“历史债务”,并指出列维纳斯所提出的为他人负责的主体性,能够引领我们走出理性的暴力及神义论的诱惑,从而临近一种“别样的现代性”。西南大学哲学系的林华敏教授则在他的报告《凯撒的国还是大卫的国?——列维纳斯的国家理论》里考察了列维纳斯的国家理论,并将列维纳斯厘定为清醒的政治现实主义者。接下来,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张荔君老师则以《基于他异性的自我构成分析——列维纳斯思想中内在性和外在性的关系问题》为题,将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与自我的构成结合在一起分析,串联起列维纳斯思想里的存在论维度、神学维度和伦理学维度这“三位一体”。最后一场报告的讲者是朱刚教授,他的报告《存在的例外——列维纳斯后期哲学中的主体性》点明了主体性问题在列维纳斯哲学中的重要地位,而后期的列维纳斯则将主体性视作“存在的例外”、视作对他人“无端的善良”来“保卫主体性”。在随后的讨论环节里,其他学者针对以上的四份报告提出了疑问,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廖钦彬教授提问:列维纳斯要如何介入我们的现实生活?

 

会议的第二天是“《列维纳斯文集》翻译与研究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项目主持人朱刚老师先是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情况,包括预期成果、项目所选列维纳斯著作的简要介绍、课题组成员的构成等。该重大项目的目标是翻译列维纳斯15本主要哲学著作,并在此基础上对列维纳斯哲学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之后,在场的各位专家针对项目实施的方向和具体细节给出了看法和建议,例如是否应该增添更多的内容(如列维纳斯词典、列维纳斯导读等等)来为汉语学界作出更多的贡献、是否应该统一译名等等。朱刚教授及其他课题组成员也对收到的意见给出了答复,并认为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统合列维纳斯的关键术语。

 

最后,孙向晨教授和杨大春教授分别做了会议闭幕致辞,宣布此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在一片掌声中闭幕,大家都期待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能够看到更多的列维纳斯翻译与研究。不过正如会议题目“列维纳斯哲学的中文历险”所揭示的,要将这位大思想家的作品通过翻译和二次阐发带到他异的汉语世界里总是风险重重,无异于一场不知何所往的历险。但译者和研究者能够拥有的是面对列维纳斯思想之外在性的努力和勇气,在语言的摆渡之间将外在性转写为滋养后人的汉语译著与研究成果。

 

··

 

(供稿:莫恒康,中山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