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学研究的中国化与国际化——“第五届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大会”会议综述

·

       2021年3月20日至21日,第五届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大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顺利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古希腊罗马哲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山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华侨大学、东南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6位专家学者和13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围绕“古代哲学的问题和方法”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开幕式

·

       3月20日上午,大会在锡昌堂正式开幕。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江璐副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学科负责人方向红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詹文杰副研究员分别代表中山大学哲学系和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古希腊罗马哲学专业委员会致辞。方向红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研究团队。他对这个古老学科研究者的年轻化程度表示惊喜,并十分期待这一研究领域在未来的发展。詹文杰则在致辞中感谢了中山大学哲学系的会务团队,简要介绍了“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大会”的历史,并强调这个学术交流平台的核心旨趣在于古代哲学和科学。

大会主旨报告

·

        “问题”和“方法”是哲学研究者首先需要确定的两大要素。“问题”的提出召唤不同“方法”的运用,方法”的使用又决定了回答“问题”的不同方向,二者紧密结合,并互相推动。本次大会就“古代哲学的问题和方法”的主题在开闭幕式中设置了三场主旨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聂敏里教授做了题为《<理想国>“哲学家论证”的内在结构和困难》的报告,他对《理想国》卷五到卷七的“哲学家论证”的结构进行集中梳理,指出了“哲学家论证”的内在困境:柏拉图只有连接两个分离世界的意愿,却没有任何足以结合二者的内在逻辑可能性。他主张柏拉图塑造的哲学家是眼睛只盯着真理的人,然而只关心真理不关心实际事务的哲学家并不具有面对实际事务的恶德和美德,由此陷入了“不相干谬误”。郝亿春在评议中对报告思路表示基本赞同,同时提出了两点商榷之处:一是“哲学家论证”的重点并非“哲学家”而是“哲学王”;二是放眼于《理想国》的整体思路,柏拉图的想法可以得到一定辩护。

       西南大学哲学系崔延强教授的报告《亚里士多德之后——希腊化时代的哲人理想》关注了希腊化时代的哲学转向。这个时代的哲人们开始突破城邦的局限性,开始萌发出个体、契约论和世界主义等等观念。他以“哲人理想”即获得宁静与幸福的人生目标为核心,在报告中依次刻画了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和怀疑派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不同路径,呈现了希腊化时代的多元样貌。梁中和表示崔的翻译和研究工作降低了国内希腊化哲学研究对于英美学界的依赖程度,认为我们既要重视希腊化时期三大哲学流派的独立思想脉络,也要考察它们的相互关联以及它们与柏拉图主义之间的思想纠葛。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王晓朝教授在题为《“文化互动转型论”的创建与运用》的报告中反思了自己在1999年提出的文化互动转型论。他以学界关于文化问题的五点共识为基础提出了文化互动转型论的五点基本立场,说明了这一理论的几个重要的解释域,并以“Being”问题的争论为例从微观层面阐述了局部和细节如何支撑起整体的宏观理论。在评议环节,田书峰富有洞察力地指出了贯穿三场主旨报告的从问题转向到方法反省的内在逻辑。他认为,关于古代哲学的研究不仅要重述概念和论证,更要理解自我的意义,所以文化的互动转型最终仍要以自我为基点。

大会分会场报告

·

       除主旨报告以外,本次大会还在锡昌堂会议室504、515设立分会场。分会场讨论在会议两日的上下午时段举行,总共38位老师分为12个讨论组围绕本次大会的主题发表了报告,每个报告由一位老师进行评议,随后在场嘉宾对问题进行共同讨论。各分会场报告可以从古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的中国化和国际化两大进路进行解读。

       研究的中国化是一个学科真正落地生根的标志,它不仅仅意味着对中西思想资源的比照和会通,还包括带着独具自身特色的问题意识投入到西方古代哲学研究,或者在研究理路内部融入中国当下经验,反过身来对古代哲学的问题和方法进行审视。本次大会的分会场报告中有不少都集中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意识和一定的中国化趋向。例如大连理工大学谢一玭的报告《系词论视域下的ontology再发微——兼论ontology的汉译问题》关注国内学界关于“ontology”的理解和翻译争论,分析了系词论在哲学史上的五种形式。贵州大学林早的报告《“美”之何“是”——从希腊语汇及柏拉图辩证法出发考读<大希庇亚篇>》从朱光潜先生漏译的开场对话出发介入有关《大希庇亚篇》是美学文本还是政治哲学文本的争论。而东南大学朱雯琤的报告《安提戈涅的“不”——论“直言”中的政治实践》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羽佳的报告《政治何以友爱?以<安提戈涅>为出发点》则从某种当下政治现实的视野重新审视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

       在立足于自己独特问题意识的同时,与国际学术界接轨也是国内古希腊罗马研究界一个不断努力的方向。本次大会不少论文体现出了较高的国际化视野,最明显的是有多篇论文涉及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论、灵魂论和生物学等国际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而且有些研究成果的水准已基本能与国际学界同步和持平,可以与西方学者进行直接对话和争论。例如詹文杰的报告《亚里士多德<后分析篇>中的 Epistēmē和 Nous》集中讨论了《后分析篇》(尤其是II. 19)中的理性洞见(nous)概念,以及理性洞见与科学知识(epistēmē)的关系,尤其反驳了佩雷穆特(Z. Perelmuter)把理性洞见视为不能把握命题而只能把握概念的主张。中山大学哲学系田书峰在报告《论亚里士多德对灵魂与身体关系的形质论理解》中主张,阿克里尔(J. Ackrill)的同名异义原则不会对灵魂与身体的形质论关系造成威胁,反而能够使它们之间紧密而不可分离的关系得到更好的理解。东南大学葛天勤的报告《亚里士多德<论动物的部分>中的多重原因论》则认为亚里士多德在《论动物的部分》中提出了一种不同于“首要原因论”的“多重原因论”,表明其生物学探究超出了本质主义框架。

研究生论坛

       本次大会总共收到40余篇研究生投稿,其中有13篇通过专家评审被接纳为“研究生论坛”专场论文,文章作者来自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高校。研究生论坛于3月20日晚举行,分为4场在锡昌堂504、515、708、727室同时进行,每场报告有两位评议老师对学生报告进行点评。这些报告围绕柏拉图对话中的问题和方法、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罗马的政治和法律、古代天文学和伦理学等方面展开细致分析和深入讨论,评议老师也针对相关问题与报告学生进行了交流,并在写作技巧、文献引用、概念翻译和细节梳理等方面给出了专业意见。在论坛最后,评议老师对学生报告的质量以及所关涉的问题的重要性表示了肯定。

闭幕式

·

       大会闭幕式于3月21日下午进行,由田书峰副教授主持。聂敏里教授以中国化和国际化两个关键词对两天的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中山大学哲学系现象学研究团队的工作是现象学中国化极其成功的范例,而本次大会在中山大学举行也表明了古希腊罗马哲学追求中国化和国际化的旨趣。他回顾了古希腊罗马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历史,由此反观当前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和研究领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他提出,中国学者在从事古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我们中国当代的问题意识,才能在思想性上有所体现。

       随后,中山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张伟教授在致辞中感谢了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界对举办本次大会的支持,并期待中山大学哲学系在古希腊罗马哲学研究方面能够继续发展壮大,走出具有中大特色的研究道路,为全国的研究事业做出贡献。

1

       最后,古希腊罗马哲学专业委员会詹文杰秘书长宣布了从研究生专场中评选出来的三位获奖者的名单,并与张伟主任一起为获奖研究生颁奖。随着热烈的掌声,第五届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大会至此圆满结束。从会上的深入讨论来看,本次大会不但是对近年来我国古希腊罗马哲学研究扎实推进的见证和总结,而且势必会为将来研究的发展和腾飞积蓄力量。

1

 

(供稿:何光琦、张思佳)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