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田哲学讲座预告|Dermot Moran:具身性与能动性
第三讲
时间:2019年6月28日 上午9:30
地点: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红楼13栋106室
内容提要:
现象学(特别是胡塞尔和梅洛•庞悌的研究)提供了当代哲学中有关具身性(embodiment)最为重要且最具影响力的解释,包括“身体”与“躯体”的区分、交互肉身性(intercorporeality)的本质。人类身体乃是感知、认知、意愿乃至动觉能力的基础。
在本讲中,莫兰教授将首先聚焦于胡塞尔和梅洛-庞悌,讨论具身性现象学以及能动性(agency)现象学。现象学主张,所有的意识经验都是具身于一个有机的、活的身体,并且嵌入到一个社会世界之中。跟笛卡尔相反,现象学主张意识与思想不能跟身体相分离。所有经验都是具身的。因此,具身性现象学——一个胡塞尔本人采用的术语——通过区分“身体”(Leib)和“躯体”(Korper)开始。
作为躯体,人类身体隶属于自然以及重力的规律和影响,等等。而作为我意志的器官,身体则是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说的“自我身体”(Ichleib)。身体被体验为“能动性”的中心,是胡塞尔所说的“我能(I can),也即自我移动并且触发行动的能力,而非只是被动地回应世界。依据胡塞尔,身体与躯体之间存在着一种“融合”(Verflechtung)这种身体内的深刻“循环”则被梅洛-庞悌称为“肉身”(la chair)。
根据梅洛-庞悌后期在《可见与不可见》中的解释,肉身本质上被刻画为一种“回返性”(reversibility)——“被翻转过来的手套的指头”,以及“触觉性”——也即“将我的身体复多化为内在与外在”。这种回返性在单个主体之中就被预示了,它还描绘了主体间的关系。例如,主体在握手中触摸彼此。梅洛-庞悌将此称为“交互肉身性”。世界实际上乃是一个“交互肉身性的存在”,我的身体“与世界肉身相互耦合”。恰恰是基于这个理由,梅洛-庞悌得出结论,“世界是普遍的肉身”,是“一个返回自身并肯定自身的纹理”。并且,纠缠隶属于人类符号行为的本质。对于梅洛-庞悌而言,这一纠缠所把捉到的是艺术、特别是绘画、的存在,后者同时是一种具身的笔画行动,也是一个被生产出来的意指含义的视觉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