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前沿”课程第十五讲:朱一文老师讲数学史与数学哲学
2019年6月13日上午,中山大学哲学系18级研究生“哲学前沿”课程第十五讲——《数学史与数学哲学》,在中山大学锡昌堂103室开讲,主讲人为我系朱一文老师,主持人为我系陈少明老师。
▲讲座现场
▲朱一文老师
朱老师首先从自身的数学史研究实践切入,结合中外学者对数学史和数学哲学关系的相关论述,介绍了学界以往对二者关系的常识性认识。继而,此基础上梳理了该领域研究范式的演进脉络,从而引出“实作转向”(The Practice Turn)影响下的数学哲学和数学史研究。最后,通过介绍中国数学史研究,朱老师从辉格解释、史料、古为今用三个角度对数学哲学和数学史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朱老师首先表明,学界对于数学哲学和数学史之间存在着常识性的理解,并认为这种常识性理解往往侧重于从学理上解读两者关系,从而反映了学者朴素的数学史观。随后,朱老师对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数学史与数学哲学的研究范式进行了回顾,并说明两者因范式之间自然本性的契合而存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朱老师进一步把话题深入,介绍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实作转向,并依次介绍了该转向对数学史和数学哲学研究产生的影响。
综合已介绍的理论框架,朱老师结合中国数学史研究实例对数学史和数学哲学议题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算筹与算法的互动作为研究实例,朱老师深入地探讨了辉格史和反辉格史的议题,认为在数学史研究中实际根据研究语境采取了灵活的哲学立场。以儒家经典中的数学文献为例,朱老师表明数学史研究不应局限在所谓“数学史料”的范围。以吴文俊的研究为例,朱老师说明了数学史“古为今用”的条件。报告的结尾,朱老师指出数学史和数学哲学研究存在着不断变动的关系,并认为由于筹算的使用、文献的丰富与多样性,构成了中国数学历史经验的独特价值,预示着中国数学史广阔的研究前景。
最后,陈少明老师就相关要点做了评论,朱老师与在场师生就讲座内容做了交流。本次课程在全场师生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