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习班专题讲座|陈立胜老师谈儒家修身传统中的“慎”“独”

2019年7月19日,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立胜老师在西樵山岭南文化研究院为“经典与解释”暑期讲习班的学员们作了题为《“何种‘独’、如何‘慎’:〈中庸〉在儒家修身传统中的地位》的讲座,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李长春老师主持。

 

 

陈立胜老师作题为《“何种‘独’、如何‘慎’:〈中庸〉在儒家修身传统中的地位》的讲座

 

 

本次讲座,陈老师在梳理《中庸》文本的关键词之一——“慎独”的解释史的基础上,分疏了汉唐注家、朱子、心学一脉三者对“慎独”的理解,并由此推扩至当今学者基于出土文献的“共识”及当下对“慎独”应有的现代性反思。

 

陈老师指出,汉唐注家所理解的“慎独”,隐含着“他者的目光”与“人情的双面”的问题意识。汉郑玄训“独”为“闲居之所为”,唐孔颖达解“独”为“独居”,设定了一种没有他人存在的场所。那么“慎独”,就是要求君子在这种场所中保持对自身行为的敬慎——所谓“人前人后一个样”。陈老师还提到,“他者的目光”也包括“鬼神的目光”,使得来自“他者”的道德审视在没有他人存在的场所也保持一种连续性。

 

至于朱子,朱子将“慎独”的“独”注解为“己所独知之地”。所谓“己所独知之地”,指“人的内心生活中‘一念萌动’——‘几’——但却又未及发露之隐秘状态”。“独”即从汉唐注释的一个物理空间的概念,经朱子“突破”为一个心理领域的概念。“慎独”即从关注行为,“突破”为关注“心念”的修身工夫。另外,‘几’作为心理活动中介于未发与已发的心理状态,使得“慎独”区别于“涵养”的“静工夫”,是对心理活动进行带有道德审查意味的觉察的一种“动工夫”。

 

王阳明进一步视“独知”为“吾心良知处”,将“戒慎恐惧”和“慎独”视为一个工夫,使得“独知”工夫的范围不再像朱子般限于一念初动时的防御性警觉,而是对“良知”的涵养,涵括了整个心灵生活。而阳明后心学一系,更把“独知”刻画为主宰心灵活动的“几”,使得“慎独”工夫成为修身的根本工夫。

 

而马王堆帛书与郭店楚简等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也可以佐证“独”存在一个指向内心的向度。但陈老师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单凭此评判古今学者注解的对错,而是意味着要对关于“独”的文献做更加细致的类型学的整理工作。

 

最后,陈立胜老师尝试通过简单回顾儒家修身工夫的发展历程,为现代性问题提供某种可能的解决方法。

 

 

讲座现场

 

 

在讲座报告环节之后,北京大学孟庆楠老师做了精彩点评,并谈及了自己关于主题的看法。在座师生也围绕主题与陈立胜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讲座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