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二十四讲预告 | 鞠熙:风俗
“风俗”
发布日期:2025-04-18
主题
“风俗”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锡昌堂103
主讲人
鞠 熙
主持人
赵世瑜

“标识性概念”第二十四讲
“风俗”
主讲人:鞠 熙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主持人:赵世瑜
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访学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时间:2025年4月21日(星期一)15:00
地点:中山大学锡昌堂103
主办: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
中山大学人文学部
主讲人简介
鞠熙,民俗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先后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法国远东学院(EFEO)等处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主要关注北京乡土社会与民间信仰,长期主持中法国际合作“北京内城寺庙碑刻与社会史”项目,合作出版《北京内城寺庙碑刻志》(前六卷),发表论文多篇。
讲座内容简介
《诗》以国风起首,《关雎序》将风、俗并举,奠定了“风俗”概念在中国文明中的核心地位。中国现代民俗学将古代风俗学视为自己的前身,但风俗不等于民俗,正如风土也不等于乡土。
“风俗”在观念上以天道和天下为前提,在对象上将天地万物置于男女之前、将日用彝伦和圣人教化视为一体,在方法上强调“听协”与“观风”两种方式,通过在活着的当下中寻找永恒的过去,以建立学术指向的超越性。理解了这样的“风俗”概念之后,我们也许才更能理解《民俗周刊》发刊词说“我们自己就是民众,应该各各体验自己的生活!”时的革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