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二十讲预告 | 陈立胜:生育
“生育”

“标识性概念”第二十讲
“生育”
主讲人:陈立胜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持人:陈少明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
时间:2024年12月23日(星期一)15:00
地点:中山大学锡昌堂103
主办: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
中山大学人文学部
主讲人简介
陈立胜,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
著有《阳明学与中国现代性问题》(2024)、《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2021)、《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教研究》(2019)、《宋明理学中的“身体”与“诠释”之维》(2019、2012、2011)、《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从身-体的立场看》(2005、2008、2018)、《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2017、1999)等。
讲座内容简介
生育是儒家生命宇宙观的一个关键词,生育是“天经地义”的生命实事,参赞化育则是人的天职。儒家之“理想国”是天地位万物育的“生育之乡”,而迥异于孜孜追求“不生不灭”之乡、彼岸世界的印度文明与一神论的犹太-基督教-伊斯兰教文明。
于人子,身体则是父母之“遗体”,是先祖之“馈赠”,“生育行动”既是一种报恩的行动——一种报答生存之本的终极感恩的行动,也是一种负责的行动——一种负责将“亲生命共同体”永续下去的行动。如何报答“昊天罔极”之“天恩”是中国道德之一“大原”。
儒家生育行动所启示出的时间性实是一世代生成、延续的“时间性-世代性”,这是由无疆无尽的“生德”孳乳、贯通的似水年华,是绵延不息的生命之流。这是“一个世界”的永生模式,传统中国人对死亡的终极超越方式。这是一种“看得见的”“摸得到的”的永生模式。
现代性兴起,“现在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取代传统的“虑后主义”,生育从“天下最贵之天职”转而成为个体自由选择的一个选项。在生育是“责任”的时代,人们有着强烈的多生多育的“非法”冲动;在生育成为“权利”的时代,人们对生育却兴致索然了。婴儿萧条几乎成为现代性的通行现象。惟有生育自身成为幸福人生的内在组成部分,更多的人才会自觉地行使生育的权利,才会无忧无虑地“虑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