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预告|亲亲与世界工作坊

地点:中山大学锡昌堂515会议室
时间:2024年12月14日9:00-12:00
主题报告一
亲亲世界:先于本真与非本真之别
报告人:孙向晨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主持人:方向红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评论人:朱 刚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论述有其矛盾之处,一方面他认为“此在”的本质是一种“共在”,另一方面将“在家”视为“此在”逃避自我的非本真状态,将此在之“共在”视为一种沉沦,因此要回归“本真”之此在。如何避免这一显著的矛盾,本文提出“亲亲世界”,认为“亲亲世界”是“此在”的一种在先的结构,是“此在”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分化之前的“未分化状态”。“亲亲世界”并不是个体之间关系的简单叠加,代表了人类生存论结构的一个重要维度,揭示出一种人类生存独特的“世代”关系,是涉及人类最根本关系的最小组织单位。在汉语世界的意义上,笔者把“亲亲世界”之中的“此在”称为“此身”,“此身”不仅在世界之中存在,还在“世代”之中存在。在“亲亲世界”的代际关系中,母子关系在形成自身-世界的关系中具有根基性的作用。这种亲情经验源自血缘关系但并不限于血缘,是人类构建信任与共情的生存论基础。这种关系之“温暖性”为“自身”最初的生存提供了庇护,也建构起“自身”感受温暖的能力,成为“此身”与世界建立起联系的真正起点。海德格尔式的生存论结构完全忽视了这些因素,造成了他在论述“此在”之共在结构的诸多缺失。“亲亲世界”的理解为我们克服这一重要的缺失提供了重要的路径。
报告人简介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学部主任。主要研究领域:西方近代哲学、政治哲学、犹太-基督教哲学、法国哲学、汉语哲学等。主要著作:《论家:个体与亲亲》、《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合著)等。兼任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等;担任《现代国外哲学》、《通识教育评论》、《山水》集刊的联合主编
主题报告二
孝的身体根基性——中国伦理学的标识性概念探析
报告人:王 珏 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持人:郑辟瑞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评论人:陈 畅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内容简介
孝无疑是中国文化最具标识性的概念之一。虽然孝的标识性特征极为突出,但其内涵和边界在现代语境下却显得模糊不清,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这些迷雾既包括认知上的,也包括制度上的。鉴于以上挑战,本研究拟另辟蹊径,以人类生存的身体根基性为切入点,探入孝文化背后的生存论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将儒家孝道阐释为对人类身体性存在脆弱性与依赖性的回应。本文将阐明就身体性是人类基本处境而言,儒家对孝的理解渗透着对普遍人性的深刻理解,因而不可能仅仅是一种地方性的知识,而必然带有跨时代和跨文化的普世性。只是这种普世性不应当被理解为形式化规范,或理性的绝对命令意义上的普遍主义,毋宁说是一种植根于人类根本生存方式的共通性。
报告人简介
王珏,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象学、应用伦理学和比较哲学,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和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包括“海德格尔哲学中的身体问题”、“老龄化社会的代际公平”、“人工智能医学应用的伦理框架和治理研究”等,在《世界哲学》、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译著有《反对个人主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