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十三讲预告 | 杨念群:大一统
“大一统”

“标识性概念”第十三讲
“大一统”
主讲人: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陈少明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
时间:2024年9月19日(星期四)15:00
地点:中山大学锡昌堂103
主办: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
中山大学人文学部
主讲人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2022)等,主持《新史学》集刊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讲座内容简介
“大一统”乃是汉代儒家典籍里的核心概念,曾与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正统观”“夷夏之辨”“文质互补”等经典论述相互渗透融合,遂成为中国历史理论的一个关键词。“大一统”不仅仅是一套复杂的认知体系,同时也是能够付诸实践的行动准则,在中国历朝正统性的建立、疆域拓展、社会治理、文化意识形态构造等方面持续发挥着统摄作用。晚清以后,随着中国开始步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大一统”观原先所发挥的功能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与近代输入的西方思想发生激烈碰撞交融,逐步演化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传统资源。为避免只聚焦于“大一统”观在中国古代疆域扩展方面的影响,或者把“大一统”仅仅视为与现代民族国家制度对立的负面思想资源,本讲座从“大一统”与“正统论”之关系,清朝如何通过“大一统”观重建对“中国” 的认识,以及“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与“大一统”之关联等三个方面,对“大一统”观的构成形态做一鸟瞰式勾勒与分析,并尝试阐述其与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