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预告|“焕发中国经典哲学的时代活力”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哲学史学会2024年年会

活动时间
-
image-20240912164851-1

“焕发中国经典哲学的时代活力”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哲学史学会2024年年会

时间:2024年9月13日—15日

地点:广东·广州

主办单位:中国哲学史学会

承办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

 

会议日程安排

 

2024年9月13日(星期五)

14:00—20:00  报到             

17:00—19:30  晚餐             

20:00—21:30  青年学者论坛     

 

2024年9月14日(星期六)

09:00—09:40   开幕式          

09:40—10:00   合影            

10:00—11:40   大会报告        

11:40—13:00   午餐            

13:00—14:30   午休

14:30—16:00   分论坛第一场    

16:20—17:50   分论坛第二场    

17:50—19:30   晚餐            

 

2024年9月15日(星期日)

08:30—10:00   分论坛第三场    

10:10—11:50   大会报告        

11:50—12:15   闭幕式          

12:15—13:30   午餐            

13:30—           离会

 

青年学者论坛

 

时间:91320:0021:30(共10组,每位报告人发言12分钟,评议和讨论30分钟)

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

 

第一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103

主持人:张洪义(中山大学)

评议人:雷静(华南师范大学)

报告人

 

张斯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理学视域下的“中和”新解——论程颐的中和思想

安鹏(天津社会科学院)

张横渠的知礼成性说

邵凡利(陕西师范大学)

朱子天道与人道四德关系建构的气论分析

陈磊(内江师范学院)

从神化到清浊:《正蒙》天道论的架构、判准及疑难

董耀民(中山大学)

以道统儒的政教哲学——唐宋思想史视域下的《太极图说》

 

第二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708

主持人:李哲奇(山东大学)

评议人:郑淑红(中山大学)

报告人

 

江求流(陕西师范大学)

感通能力与“可以为善”:朱子对性善论的诠释

李慧子(四川师范大学)

四端是心还是情?——戴震与朱子心性论的差异

张晋一(中山大学)

“不离不杂”还是“理在气先”?——论朱熹对太极阴阳关系的认识

王凯立(厦门大学)

“心之全体大用”与“明德之未尝息”——论朱子晚年格物致知思想的突破

 

第三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727

主持人:安怡(中山大学)

评议人:孙占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报告人

 

冯前林(山西大学)

圣学之脉:王龙溪对颜子言行的推崇与新诠

魏鹤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道体不可言无:王廷相《道体篇》意义再探

刘海成(华南农业大学)

差异与融合:明代《传习录》诠释的三重视域

黄晓荣(上饶师范学院)

高攀龙《中庸》再诠与“性学”建构

龚礼茹(中山大学)

民间传说中儒者形象的一种解读——以陈白沙为例

 

第四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420

主持人:仝广秀(中山大学)

评议人:李长春(中山大学)

报告人

 

林国敬(温州大学)

论《洪范》的大一统治道体系

黄少微(清华大学)

巫何以为史——从“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说起

白发红(华中科技大学)

政事与言:论《尚书》的双重性质

李晓帆(中山大学)

《礼记》“顺人情”与“远人情”祭祀理念论析

易宏熙(南昌大学)

王道之基:经学制法视野下的《孟子》井田制论说

 

第五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515

主持人:杨基炜(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评议人:徐翔(中山大学)

报告人

 

何益鑫(复旦大学)

从“生之谓性”到“君子所性”——性概念的两重含义及孟子论性的旨趣

冯骏豪(深圳大学)

从仁民爱物、人禽之辨与性善论看孟子的人与动物关系

钮则圳(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两汉诸子视域下的孟子性善论

雷天籁(华南师范大学)

“活着”:重构孟子、告子之辩的性善论——一个基于刘咸炘人性论的解释

 

第六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202

主持人:王路(中山大学)

评议人:陈乔见(中山大学)

报告人

 

袁青(中山大学)

清华简《五纪》与早期中国的“忠”观念

王开元(河北大学)

孟子性善说的论证逻辑与形态分析

孙玲玲(河北大学)

混杂的真义:《中庸》“率性”之“率”梳析

陈志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荀子《诗》学的客观化及其政教旨趣——从辨析“中声之所止也”说起

 

第七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203

主持人:詹嘉玲(中山大学)

评议人:张清江(中山大学)

报告人

题  目

刘勰娇(山西大学)

王弼对儒家道德哲学的重建——以“德”为中心的探讨

高源(北京中医药大学)

“应物”与“复命”——王弼的“圣人有情”论及其旨归

曾敬宗(东莞理工学院)

魏晋诸子“反玄”思想研究

马士彪(山东大学)

儒道会通的两种型态——牟宗三对王弼易学的批判反思及其理论困境

蒋范(吉林大学)

魏晋玄学与“孔子为圣”

 

第八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204

主持人:陈慧(中山大学)

评议人:秦际明(中山大学)

报告人

 

刘斌(河北大学)

大同说下存伦何以可能:康有为三世说下的人伦观申论

陈佩辉(山东大学)

“美德经济学”与“哥白尼革命”:陈焕章儒家经济学的性质与定位

李辰(深圳大学)

艺与心——以《政艺通报》为中心探讨晚清岭南学人融粹中西物质之学与精神之学的尝试

黄兆慧(湖南科技大学)

朱熹哲学与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哲学体系的建构——以贺麟、冯友兰、张岱年为例

张程业(中山大学)

亲亲视域中牟宗三生命与思想的演进——以父子关系为核心的考察

 

第九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322

主持人:许家瑜(中山大学)

评议人:王志俊(宁波大学)

报告人

 

苏杭(中山大学)

志心与八识:船山“正心”说新论

李天新(深圳大学)

“性在气中”:王船山的动态人性论

刘荣(合肥工业大学)

王夫之论封建与郡县——一个常变论的视角

贺正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王船山性气论中的“大体”与“小体”——兼谈心官之“思”

 

第十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402

主持人:李元骏(暨南大学)

评议人:刘伟(中山大学)

报告人

 

陈焱(上海财经大学)

秦陵铜车马轮毂结构与《老子》十一章首句新释

宋德刚(广州美术学院)

隐士自杀与极致思维——从《庄子》中的一个“思想案件”说起

何晓(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认识何以可能?——庄子“真知”的认识论诠释

李健芸(东南大学)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以明”如何安顿是非之争

刘祥瑞(中山大学)

“自然生命”与“政治主体”——兼论《太平经》甲部“种民”思想的政治意涵

 

 

914日上午 开幕式与大会报告

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801

 

开幕式

09:00-09:40

主持人:张伟(中山大学哲学系系主任)

 

中山大学校领导致辞

 

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杨国荣教授致辞

合影(锡昌堂801)

 

大会报告(10:00-11:40,每人20分钟)

主持人:刘丰(中国社会科学院)

报告人

 

张志强(中国社会科学院)

从制作之原探寻中华文明的治道理想与治术思维

陈少明(中山大学)

问道:传统形上学的三种形态

向世陵(中国人民大学)

“仁”与“四德”“五行”之间

丁四新(清华大学)

论荀子的“本心”——认识心、主宰心及其他

杨立华(北京大学)

神气、蕴藉与君子词:船山诗学与其思想演进的关系

 

分论坛第一场

时间:914日下午14:30-16:00(每人12分钟,评议与讨论30分钟)

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各分会场

 

第一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103

主持人:周春健(中山大学)

评议人:陈赟(华东师范大学)

报告人

 

柴文华(黑龙江大学)

略论中国哲学话语的转化与建构——以“新理学”形上学为例

樊志辉(上海师范大学)

经学时代与时代的经学:兼论我们时代的经与经学

——由谢遐龄先生《文化:走向超逻辑的研究》之“新思考篇:儒学复兴”所引发的思考

俞学明(中国政法大学)

《法华》译疏与中国哲学“权”概念的发展——以法云“权”与“方便”的概念诠释为中心

任蜜林(中国社会科学院)

实在如何承载价值?——关于中国哲学中实在与道德关系的探讨

许家星(北京师范大学)

胡瑗教化思想发微——以《周易口义》为中心

 

第二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708

主持人:朱人求(华中科技大学)

评议人:范广欣(南开大学)

报告人

 

欧阳祯人(武汉大学)

《乐记》的“践形”思想研究

赵法生(山东大学)

气论视域下的孟子性善论

陈声柏(兰州大学)

再议《公孙龙子·坚白论》的若干问题

陈乔见(中山大学)

性恶、心伪与善治——对荀子性恶论的最大化一致解释

 

第三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727

主持人:王心竹(中国政法大学)

评议人:马永康(中山大学)

报告人

 

郭晓东(复旦大学)

论董仲舒与何休对《春秋》“元年春王正月”的不同诠释

吴锋(扬州大学)

《春秋》“元”的逻辑先在性“正”及其本体意义——基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许雪涛(华南师范大学)

董仲舒论恶

魏彦红(衡水学院)

董仲舒论《春秋》治世原则:“十指”

洪晓丽(云南大学)

显德、经权与阴阳:董仲舒德刑论的三重维度

 

第四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420

主持人:孙宝山(中央民族大学)

评议人:张昭炜(中国社会科学院)

报告人

 

刘丰(中国社会科学院)

胡瑗《洪范口义》的解经特色与时代精神

贡华南(华东师范大学)

《声无哀乐论》的思想史定位

孟庆楠(北京大学)

对魏晋玄学核心问题的再思考

邓庆平(江西师范大学)

《圣学十图》的多重思想结构探析

 

第五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515

主持人:程海霞(扬州大学)

评议人:唐纪宇(国际关系学院)

报告人

 

方旭东(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以王阳明《节庵方公墓表》为例

黄敏浩(香港科技大学)

从“天泉证道”到“严滩答问”

陈清春(山西大学)

“心”与“人格”——王阳明、康德、舍勒的主体概念之比较

郭亮(河北师范大学)

工夫论视域下阳明心学师友之道的五个向度

 

第六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202

主持人:陈仁仁(湖南大学)

评议人:刘震(中国政法大学)

报告人

 

杨海文(中山大学)

世态道德化以孝敬父母为第一义

王雅(辽宁大学)

从有机整体思维视角看“三从四德”对汉代女性的影响

麻尧宾(四川大学)

自我实践与生命哲学:综论儒学的本体构架

陈寒鸣(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儒学传统与现代平民儒学——访陈寒鸣先生

托合提汗·司马义(中共新疆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探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史诗中的夫妇观

 

第七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203

主持人:邓秉元(复旦大学)

评议人:赵金刚(清华大学)

报告人

 

周海春(湖北大学)

孟子和告子“生之谓性”论辩的诠释学解读

张克政(西北大学)

李荣《道德经注》“虚极之理”与“自然之性”道体、道性不二论

秦际明(中山大学)

论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哲学体用论的形成

谢远笋(武汉大学)

权用的证成——牟宗三对熊十力体用论的发展

段重阳(山东大学)

体用论何以作为一种形而上学?

 

第八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204

主持人:包米尔(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评议人:翟奎凤(南京大学)

报告人

 

郑淑红(中山大学)

“两极”与“一体”——理解朱子学与阳明学的一个视角

张清江(中山大学)

神道与教化:以朱熹的理解为中心

傅锡洪(中山大学)

朱子思想中的仁理互释

陈永宝(暨南大学)

朱熹“理”思想的天文考古学研究

张洪义(中山大学)

从朱张会讲看张南轩的道学思想进路、贡献与局限

 

第九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322

主持人:张永义(中山大学)

评议人:高海波(清华大学)

报告人

 

邢益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湛若水心性学对白沙学的修正及其学派传承

雷静(华南师范大学)

气、几、独:明代心学气学的互动会通

龚晓康(贵州大学)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阳明心学的道德情感之维

杨世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明代“六经皆史”说的生成与影响——以阳明学的展开为视角

 

第十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402

主持人:郭美华(上海财经大学)

评议人:曾海军(四川大学)

报告人

 

才清华(复旦大学)

《老子》中的圣人形象:“知”的视角

夏世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今本《老子》第四十、四十二章合解新诠——基于简帛文本的探讨

杨勇(中山大学)

孟庄关系探源——以“孟庄互不相及”说辨正为中心

许家瑜(中山大学)

世界文学与世界哲学的交会:以道家思想为镜

何建远(广东省消防救援局)

从“一德”到“得一”——以《咸有一德》和柏拉图“相论”对老子中“一”概念的比较分析

 

 

分论坛第二场

时间:914日下午16:20-17:50(每人12分钟,评议与讨论30分钟)

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各分会场

 

第一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103

主持人:魏彦红(衡水学院)

评议人:黄敏浩(香港科技大学)

报告人

 

章伟文(北京师范大学)

周敦颐太极“图”与“说”所对应的儒、道两套义理体系

何静(宁波大学)

程颐评程颢:孔孟之后儒家道统的唯一传人

张美宏(兰州大学)

《正蒙》何以成为理学经典——以儒家生命观困局的时代性破解为中心

魏冬(西北大学)

返本开新:张横渠马一浮新儒学建构合论

唐纪宇(国际关系学院)

何谓“所以”——程颐天理观念再探

 

第二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708

主持人:许雪涛(华南师范大学)

评议人:才清华(复旦大学)

报告人

 

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

由“道”论“德”——老子“德”论之重要视角

郭美华(上海财经大学)

认知与生存的辩证及生存的真实性——《庄子·大宗师》开篇的生存论意蕴

曾海军(四川大学)

“道”解如何可能:“庖丁解牛”的一种新解法

黄燕强(武汉大学)

问礼:儒家叙事中的孔老关系

王志俊(宁波大学)

王船山庄子学的卮言观及言说方式

 

第三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727

主持人:张滇波(厦门工学院)

评议人:任蜜林(中国社会科学院)

报告人

 

邢文(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中国数理哲学的文献表现:出土文献的两个例子

李守力(中国人民大学)

《周易》井卦与心性论

张克宾(山东大学)

论刘牧《河图》《洛书》说的架构与意蕴

李元骏(暨南大学)

东汉易学中的《礼》《易》互诠

甘沁鑫(西南交通大学)

图书、中医、西学视域下的易学建构:论越儒黎文敔《周易究原》中的“金火相乘说”

 

第四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420

主持人:陈声柏(兰州大学)

评议人:王顺然(深圳大学)

报告人

 

王兴国(深圳大学)

身心一如的生命观念与中国哲学的走向——从汤浅泰雄和牟宗三的哲学来看

陈赟(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理性与文化意识:萧萐父的早期启蒙说及其对船山哲学的定位

陈鹏(首都师范大学)

对现代心学思想偏向的批评与纠正——以刘述先、劳思光与成中英为中心

高海波(清华大学)

理气视域下的唐君毅朱子学研究

彭传华(宁波大学)

“思辨的历史哲学”:唐君毅历史哲学的主旨、特征及其启示

 

第五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515

主持人:程志华(河北大学)

评议人:陈畅(中山大学)

报告人

 

孙宝山(中央民族大学)

周汝登的心学发展与四书学的重构

姚才刚(湖北大学)

明代甘泉后学的主要类型与多元流变的特点

程海霞(扬州大学)

泰州王门内在超越性的调适向度——以王襞哲学思想为例

盛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由聂双江的归寂说看良知学的内在张力

李敬峰(陕西师范大学)

义理与谏书的绾合:刘元卿《大学新编》的诠释特质及其学术史意义

 

第六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202

主持人:杨勇(中山大学)

评议人:何益鑫(复旦大学)

报告人

 

刘伟(曲阜师范大学)

“心统性情”视域下孔墨人性论探赜

高瑞杰(上海师范大学)

从尊贤到从兄:论思孟学派德性伦理的内向化展开

贺敢硕(首都师范大学)

何谓“中,内也”?——浅论先秦哲学的一种内在性表达

华云刚(徐州工程学院)

“以人列派”的诸子流派建构、接受与现代反思

 

第七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203

主持人:夏世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评议人:龚晓康(贵州大学)

报告人

 

孙海燕(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宋明心学对“禅悟”之力的吸收与转化——以理学家的批判为线索

谭习龙(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还原与止观——唯识学双重唯识观的现象学分析

詹嘉玲(中山大学)

论中观、瑜伽的工夫论异同——以吕澂对吉藏“破想”观之评释为中心

安怡(中山大学)

真如不随缘——净影慧远《大乘起信论义疏》的思想特色

周琪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欧阳竟无的如来藏学——以其对中庸的抉择为线索

 

第八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204

主持人:邓庆平(江西师范大学)

评议人:冯前林(山西大学)

报告人

 

杨基炜(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方以智的“三理”说与明清知识思想转型

黄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论黄佐“博约为宗”理论构造

李哲奇(山东大学)

“惊惕”与“拟议”:季本对杨简“不起意”的本体工夫批判

武灿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方以智“慎独”三意

曹志林(中山大学)

方以智“惠施论”的三层分析——以《药地炮庄》文本为中心

 

第九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322

主持人:齐义虎(乐山师范学院)

评议人:陈永宝(暨南大学)

报告人

 

范鹏(兰州大学)

再论敦煌文化中“通”的思想观念

汤元宋(中国人民大学)

女子可以成圣吗?——比较视域下东亚理学家族中的女性

马晓见(武汉大学)

鸦片战争思想史意义新探——魏源《夷艘寇海记》的《春秋》书写精神与其改制理想

李浩然(中央民族大学)

朝鲜时代的“性即理”论争——以权尚夏、李柬、韩元震为中心

 

分论坛第三场

时间:915日上午08:30-10:00(每人12分钟,评议与讨论30分钟)

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各分会场

 

第一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103

主持人:姚才刚(湖北大学)

评议人:张克宾(山东大学)

报告人

 

杨朝明(山东大学)

孔子“观周”问题究实及意义

陈仁仁(湖南大学)

今帛本《易传》道德政治论思想比较

王新春(山东大学)

郑玄易学守望礼乐的王道重建

张昭炜(中国社会科学院)

六经皆治欲——前轴心时代中国哲学对治欲望的特点及展开

 

第二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708

主持人:麻尧宾(四川大学)

评议人:方旭东(华东师范大学)

报告人

题  目

田智忠(北京师范大学)

气不用事、知觉不昧、道心贯未发?——对朱子论“心之未发”复杂性的讨论

朱人求(华中科技大学)

朱子论道体

翟奎凤(南京大学)

主宰与流行——朱子与宋明理学研究新视野

赵金刚(清华大学)

朱子思想中的“敬与气”

孙邦金(温州大学)

戴震论中庸之道及其世俗伦理面向——以《中庸补注》为中心

 

第三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727

主持人:陈鹏(首都师范大学)

评议人:仝广秀(中山大学)

报告人

 

郑开(北京大学)

划时代: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分期问题要论

陈代湘(湘潭大学)

汉唐时期湖南地域文化的三大特征

朱承(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哲学的普遍性探寻与共同体意识

刘震(中国政法大学)

中华文明中的“一以贯之”---论五个突出特性的内在逻辑

邱楚媛(北京邮电大学)

体知的诗性之维——中国哲学中的诗性思维探析

 

第四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420

主持人:张美宏(兰州大学)

评议人:黄燕强(武汉大学)

报告人

 

魏义霞(黑龙江大学)

谭嗣同对经典的解读

郭晓丽(内蒙古大学)

再论钟泰的庄学研究特色

王心竹(中国政法大学)

立足思想史的仁学建构——梁启超1920年后的仁学思想探析

马永康(中山大学)

近代《礼运》“大同”章的多元阐释

 

第五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515

主持人:袁青(中山大学)

评议人:邢益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报告人

 

周勤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方以智“慎独”思想渊源探析

张永义(中山大学)

“相知不贵早”:王船山怀方密之诗释读

王国良(安徽大学)

方以智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张耀辉(上海敦复医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王船山与庄子

潘斌(西南财经大学)

颜元反理学思想的成因、内容及评价——以礼学为探讨的视角

 

第六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202

主持人:柳迪(河南社科院)

评议人:孟庆楠(北京大学)

报告人

 

宋宽锋(陕西师范大学)

从柏拉图的“哲人王”到荀子的“圣君贤相”

范广欣(南开大学)

重估墨子《尚同》篇的政治哲学—兼与《利维坦》比较

王林敏(曲阜师范大学)

先秦法家的明法思想及其效应期待——以《商君书·定分》为中心

田探(重庆大学)

儒家义利观的“道”论意蕴

刘旻娇(上海财经大学)

荀子论“陋”与道德失败

 

第七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203

主持人:孙海燕(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评议人:盛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人

 

邓秉元(复旦大学)

德性论的若干基本范畴

焦德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心性工夫的直接与迂回:宋明儒学的两条自我理解进路

路传颂(西北大学)

论儒学不宜标榜为“自律道德”——从康德伦理学的元伦理学涵义看

王信(江苏科技大学)

论杨慈湖心易哲学中的“一贯之妙”

 

第八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204

主持人:李守力(中国人民大学)

评议人:高瑞杰(上海师范大学)

报告人

 

齐义虎(乐山师范学院)

感生与受命的双重变奏:《周礼》祀天礼研究

王顺然(深圳大学)

通识中的启蒙:从先秦乐教规模看《论语》中的孔子乐论

赵天(阜阳师范大学)

“自然”与“制作”——以凌廷堪与荻生徂徕为例的考察

冯东海(中山大学)

中国哲学解释学论纲

 

第九分会场

地点:锡昌堂322

主持人:周海春(湖北大学)

评议人:郭晓东(复旦大学)

报告人

 

黎汉基(中山大学)

《榖梁》经传的错置——以“公如”的传例为中心

王泽春(西南政法大学)

论董仲舒不以“五行”推“阴阳”、言“灾异”

雷达(南昌大学)

调和与新变:王安石时代的《春秋》灾异观

于超艺(清华大学)

天人相与之际:董仲舒、何休灾异说之异同

915日上午 大会报告与闭幕式

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801

 

大会报告(10:10-11:50,每人20分钟)

主持人:杨海文(中山大学)

报告人

 

景海峰(深圳大学)

“理解”的三重意义——兼论儒家经典的诠释问题

盖建民(浙江大学)

道家生命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程志华(河北大学)

“视域”与儒家人性论之安顿

乔清举(中共中央党校)

论儒家生态哲学史及其发展阶段

程乐松(北京大学)

道彰于技——再论《庄子》中的熟练技艺

 

 

闭幕式

11:50-12:15

主持人:陈畅(中山大学)

 

大会总结:朱承(华东师范大学)

 

下届承办方代表发言:黄燕强(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