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关于开展灭蚊防控登革热行动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4-09-24
目前我省登革热处于高发季节,广州、佛山、中山、江门等市为登革热疫情高风险地区,截止9月22日零时,全省共报告6089例登革热病例,其中广州市5190例(含2例死亡病例),佛山市622例。广州市登革热疫情已在12个区出现。近期,由于我省域内降雨增多,蚊媒密度明显高于往年,同时东南亚诸国登革热的流行强度超过往年,我省输入病例持续存在。
据推测,我省在9月到11月仍处于登革热流行高峰期,为降低蚊虫密度,控制和减少登革热等疫情的发生,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学校呼吁广大师生人人动手,做好防蚊灭蚊的工作,宿舍、办公室等各类场所内翻盘倒罐清积水,降低蚊虫密度;若出现发热、皮疹和骨关节疼等症状,请及时前往南校区门诊部就诊。国庆长假临近,大家出行时需留意当地登革热疫情情况并做好个人防蚊措施。
一、行动时间
(一)统一灭蚊时间:2014年9月24日至27日,该段时间为广州市统一灭蚊的时间。我校总务处和后勤办、居委会等,也会在此时间开展我校公共场所的灭蚊工作,请师生此时间做好本人住所、宿舍的灭蚊和防蚊工作。
(二)检查时间:2014年9月28日至30日,系里将会组织团学干部及辅导员老师进行宿舍卫生检查。
二、灭蚊行动内容
(一)宿舍清除积水,打扫卫生。
(1)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包括卫生间,翻盆倒罐,清除各种杂物,清除蚊虫孳生场所。
(2)水生植物每3至5天至少换水一次,并将植物的根部及容器内壁清洗干净,或改用沙子养植,或在容器内使用灭蚊蚴缓释剂控制蚊 子孳生。
(3)保持庭院排水沟渠和沙井畅通,房前屋后的盆罐应清除或倒置存放,防止积水。
(二)投放灭蚊片,控制蚊虫孳生
请各宿舍在9月24日至27月期间使用灭蚊片统一灭蚊。紧闭门窗,然后点燃灭蚊烟片,人要离开房间,30分钟后打开门窗,通风后再进入房间。 各宿舍可自行到宿管处领取灭蚊片。
贯彻执行“标本兼治”和“综合防制”的工作方针,克服单纯使用药物杀虫控制的片面做法,坚持把灭蚊工作的重点放在清除蚊虫孳生地的环境治理上,辅之以相应的药物控制,使灭蚊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山大学哲学系学工办
2014.9.24
2014.9.24
附件一:
登革热防控知识
一、病原体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媒介是伊蚊(花斑蚊)。登革热常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等较为严重。登革热病毒共有四种不同血清型,每一型均可引致登革热及更严重的登革出血热。
二、主要症状
潜伏期为3-14天,通常为4-7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4~7天内发病。
登革热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突发高热、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皮疹、“三红征”(面、颈、胸部潮红)、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可出现出血倾向)
少数患者会进展为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患者感染一种血清型康复后,产生的免疫对同一血清型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1~4年,对其他三种血清型病毒感染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感染。
三、诊断
如果发病前14天内去过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旅游,或者发病前14天内有可疑的蚊虫叮咬史,出现突发高热,肌肉关节痛,皮疹等临床表现,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游史/可疑叮咬史,通过采集血清检测以进一步确定诊断。
四、传播途径
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
五、治疗及疫苗
目前并没有治疗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的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患者一般都会痊愈。目前尚未研制出有效预防登革热的疫苗。
六、详细预防方法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2.房间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3.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分量;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5.及时清理家中花盆、水缸、废弃罐子的积水,别让它们长蚊虫;
6.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
7.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的地区的居民应主动配合城管、爱卫部门入户调查蚊媒密度
8.如果在登革热流行季节或者去登革热高发国家旅游回来出现发热伴骨痛/皮疹应尽快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游史以助诊断。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