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我系朱一文教授的教改课题入选广东省本科高等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2024年省级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的遴选结果,我系朱一文教授的教改课题《科学通史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被立项为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随着我国国力的日益增加,对精通文理通识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从而在通识教育中起重要作用的科学史课程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强。2023年7月,教育部遴选30所高校设立“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计划(广东省仅中山大学一家入选),旨在为中小学输送优秀的科学教师,其中把“科学技术史”列为必修课。同年6月,在天津举行的全国科学史学科点联席会议上,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院士提出“把科学史之魂注入科学教育之中”。不过,虽然科学技术史是一级学科,但尚未在全国高校设立本科专业,因此在现阶段的局限之下,本科生的科学史课程(各校往往都作为通识课程设立)就成为科学史教育的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从学理上说科学史内容繁多,在国家层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教科书,而在华南地区科学史机构又极少。在科学史教学层面存在对国际科学史界研究前沿了解不够、课程内容设置缺乏系统性、中国科技史与世界科技史相互割裂、科学史研究成果与其理论基础缺乏互动、科学史研究成果应用的途径不清等诸多问题,故十分有必要通过教学改革来逐步解决。
自2013年底在中山大学工作以来,朱一文老师长期为哲学系及全校本科、研究生开设《科学史》《数学史》等课程,2024年秋季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开设《科学技术史》必修课,为广州美术学院本科生开设《科学是什么》通识课程,并在教学和研究中贯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融合的理念。尤其是,在教学中他强调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科学起源地位,并着重以国际学术界关注不多的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汉字文化圈科学的历史经验为中心,既呈现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融合研究的理论价值,又凸显了非西方历史道路的独特性和有效性。
2022年,朱一文申请的教改课题《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融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获得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立项。此次科学通史项目的立项将进一步推进中山大学科学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并以完成《科学通史》课程教材的撰写和出版为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