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 西田几多郎著 廖钦彬译《自觉中的直观与反省》出版

image-20240228090620-3

丛书名: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文库

中山大学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 主编

 

自觉中的直观与反省

﹝日﹞西田几多郎 著  廖钦彬 译

ISBN 978-7-100-23373-6

商务印书馆2024年2月版

 

《自觉中的直观与反省》

内容简介

      《自觉中的直观与反省》是初期西田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试图针对《善的研究》中的“纯粹经验”概念所包含的哲学问题给予一个回答,进而发展出涵盖“直观”和“反省”的“自觉”体系。此书最核心的“自觉”概念为中期西田哲学,亦即“场所”哲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土壤,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西田在此通过和新康德主义、德国观念论、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生命哲学,甚至和物理学、数学、几何学等自然科学的对话,说明了自己的“自觉”哲学立场。此书是二十世纪初日本哲学家和当时西方主流哲学家之间思想激荡和哲学创造的重要哲学书,可为当代学人对“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的关注起到引领作用。

作者简介

image-20240228090831-4

        西田几多郎(1870-1945),日本哲学家,“京都学派”创始人。1894年修完东京大学哲学系课程,1909年任学习院教授,1910年任京都大学副教授,1913年任京都大学教授,1928年从京都大学退休。1940年获文化勋章。代表著作:《善的研究》《自觉中的直观与反省》《从动者到见者》《普遍者的自觉体系》《无的自觉限定》《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根本问题 续编》《哲学论文集 第一~第七》。西田熟稔东西方哲学,在此领域独树一帜,其《善的研究》及其他著作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被国际誉为最具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日本哲学家。 

译者简介

image-20240228091101-5

       廖钦彬,台湾高雄人。日本筑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哲学·思想专攻)博士,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田边元纪念哲学会·求真会会长、Journal of Japanese Philosophy编委、中华日本哲学会理事。研究方向:日本哲学、比较哲学、东亚哲学。专著:《战前台湾哲学诸相:实存的行旅》《近代日本哲学中的田边元哲学:比较哲学与跨文化哲学的视点》《宗教哲学的救济论:后期田边哲学的研究》。译著:《日本哲学与跨文化哲学》。编著:《危机的时代与田边哲学:田边元逝世六十周年纪念文集》《哲学在东亚的生成与发展:从跨文化的视角看》《洪耀勋文献选辑》《近代日本的中国学》等。

目 录 

image-20240228091221-6

 序

 

       此书是我从大正2年(1913年)9月到今年(1917年)5月为止,花了数年时间所撰写的论文集,前半部分曾刊载在《艺文》,后半部分曾刊载在《哲学研究》。一开始我只是想简单地结论一下而已,然而当我彻底地思考下去,结果是在疑问之上产生疑问,在解决之上需要解决,在一味地撰写文稿的情况下,最终完成了一本书。我撰写这些文稿的目的,在于依据我所谓的自觉体系形式来思考所有实在,以此试图说明被认为是现今哲学的重要问题,即价值和存在、意义和事实之结合。当然,我所谓的自觉并非心理学家所谓的自觉,而是先验自我的自觉、费希特所谓的本原行动(Tathandlunga;日语:事行)。我认为我会获得这种思想的启发是来自罗伊斯(Josiah Royce)《世界和个人》第一卷的附录。当我写下收录在《思索与体验》中的《逻辑的理解和数理的理解》这篇论文时,已经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想彻底地追寻、探究此想法的动机便是此书的起源。若能达到此目的的话,我认为通过给予费希特新的意义,应该能够从深层的根柢结合现今的新康德学派和柏格森。

        本书第一节到第六节论述的是我起草此论文时的大致构想。首先我阐明了我所谓自觉的意义,依据意义即实在、包含无限发展的自觉体系,论述了能够说明价值和存在的根本关系之预想。然而,这里越是思考就越产生各种问题,我亦诚挚地提出了对此所产生的疑问。当时,我单纯只是以实在世界是以应然的意识为基础而成立这个理由,大致将意义的世界和实在的世界之区分思考为相对性的。而在第六节,我试图说明普遍和特殊的区别。然而,现在回想起来,该思想和语言表现都极为不充分。此思考的充分理解必须在本书的最后寻求。

       在第七节到第十节之间,我试图打造本书议论的基础,针对自同律的判断那种极为单纯的逻辑思维体验,阐明了其极为形式的一种自觉体系,论述了在最普遍的形式里应然和存在、对象和认识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对立及相互关系等已经被包含在其中,并试图以最根本的方式阐明这些在具体经验中的各种范畴的意义及关系。在第十一节,我反省了所谓经验界是否能和上述形式的思维体验作为同一体系来进行说明,并认为在此两者之间存在着众多难以超越的间隙。在第十二节,我为了阐明从“单纯被认为是形式的逻辑思维体验”到“具有内容的所谓内容的经验体系”的内面必然之推移,以过去在《逻辑的理解和数理的理解》中的论述为基础,顺着从逻辑到数理的道路,以最根本的方式论述了形式获得内容、抽象物发展到具体物究竟意味着什么,亦即针对最抽象的思维体验阐明了经验的内面发展,也就是生命冲动(élan vital)是什么。这也是本书的根本思想之一。我在此虽然找到了一些曙光,但从思维世界到所谓实在世界的转移并不是很容易。在第十三节,我将和思维形成对峙的经验的非合理性或客观性归结于经验自身和思维一样都是独立的自觉体系,但它是何种体系,此外它和思维体系又是如何结合的问题尚未明确。总之,从第十一节到第十三节之间的内容,可视为从思维体系的研究到所谓经验体系的推移部分。

×××××××××××××××××××××××××

       本书是我在思索当中艰苦奋斗的纪录。在几经波折之后,我最终必须说我既没有提出任何新的思想,也没有解决什么东西,或许免不了别人“刀断矢尽向神秘军门请降”(刀折れ矢竭きて降を神秘の軍門に請うた)的讥讽。然而,我还是很认真地一度清算了我的思想。本书或许不能算是供大多数人阅读的东西,但若有人具有跟我同样的问题、和我同样苦于解决此问题的话,那么本书即使无法扮演投石问路的角色,亦能获得一些同情吧!

 

大正6 年(1917 年)6 月

于洛北田中村

西田几多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