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通识系列讲座第七讲回顾 | 张瑛:名侦探的逻辑

 

       2023年12月11日晚,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与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逻辑通识系列讲座第七讲在中山大学北校园永生楼第7课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张瑛教授主讲“名侦探的逻辑”,中山大学哲学系谢耘教授担任主持。

image-20240105111418-1

       讲座伊始,张瑛教授以福尔摩斯的侦探故事为切入点,来说明一位出色的侦探不仅需要具有渊博的学识、敏锐的观察力,还应当具有缜密的推理分析能力。她指出,我们平常所讲的推理,就是以一系列理由来支持某种主张的思维方式,它正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从狭义上来讲,逻辑学旨在为区分好推理和坏推理提供相应的方法和原则。根据皮尔士的推理三分法,推理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溯因推理。

       张瑛教授进一步说明,演绎推理是用严密而环环相扣的逻辑来证明结论,前提旨在为结论提供必然性支持。她例举了三种常见的演绎推理的模式:定义推理、排除法推理和假言三段论。依她的分析,评价演绎推理有两个维度:有效性和可靠性。有效性指的是前提为结论提供必然性支持,前提为真则结论必然为真。可靠性标准指的是前提全部为真,一个好的演绎推理应当同时满足这两个维度的标准。

       归纳推理的内涵是在现有的前提下,其结论可能成立。在归纳推理中,当前提为真时,结论仅仅可能为真,前提只为结论提供或然性支撑。张教授指出,常见的归纳推理模式有权威推理、数据推理和概括推理。若根据前提为结论提供的支撑力度,归纳推理又可分为强的归纳推理和弱的归纳推理,前者结论为假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不是很大,而后者结论为假的可能性较大。

image-20240105111518-2

       接着,张瑛教授对溯因推理进行了说明。溯因推理的一般思路是由出人意料的事实或证据出发,得到对该事实或证据的最佳解释,进而推得该解释为真。其中,我们为已经观察到的事实或证据提供合理的解释,而这种解释是不易或根本无法被直接观察到的。因此,溯因推理可以说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推理过程,所体现的是一种灵感的迸发。

       随后,张瑛教授谈到了科学假说的形成过程。无论是在科学探索中,还是在案件侦破中,都要根据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提出假定性说明和常识性解释,此即假说的形成过程。面对待解释的科学现象,科研工作者首先结合归纳推理和溯因推理推断出导致该现象的可能原因,再以演绎推理作出预测,最后综合三种推理来验证自己的学说是否可靠,进而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最后,张瑛教授总结认为,科学发现和案件侦破总体上都体现为不断推进的复杂进程。通过观察与实验、假设与求证、证实与证伪,有的假说被淘汰,有的假说被修正、完善。随着确证度的不断提高,事实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image-20240105111550-3

       在问答互动环节,张瑛教授与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交流。其中有同学提出,在侦探小说中,逻辑学对于侦探的角色构造起到了怎样的一种作用?对此,张瑛教授认为侦探角色的设计肯定会考虑到逻辑学的底色。例如侦探不仅有强大的推理能力,而且往往伴随着出色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因为在推理的过程中没有前提结论便无从谈起。根据观察到的前提推导出真相的这样一种逻辑思维能力,是每一位侦探角色必不可少的。

       此外,也有同学提出“如何评价和反驳类比论证”的问题,张瑛教授认为类比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我们总是能从两个事物中得出它们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并且也常常被这种相似性说服。但类比论证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深入了解两个类比事物的背景知识,辨别它们之间本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深入剖析评价,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image-20240105111612-4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