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之论坛纪要 | 余明锋:尼采的阿波罗精神与感知论问题

       2023年3月31日晚七点,中山大学哲学系“谦之论坛第五十一期”在锡昌堂515室举行。同济大学哲学系余明锋副教授以“尼采的阿波罗精神与感知论问题”为题,带来了精彩的讲演。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黄涛副教授担任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朱烜圻博士后和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张觅博士后参加与谈。

       黄涛老师先介绍了中国学界对亨利希•迈尔(Heinrich Meier)的接受史,然后简介了余明锋老师与亨利希•迈尔的思想传承关系,再向大家介绍了两位与谈嘉宾。随后,余明锋老师开始了当晚的讲座。

       余明锋老师首先阐明了感知论(Aesthetica)的词源内涵,并溯源了它在鲍姆嘉通美学理论中的首次现代赋义。鲍姆嘉通将aesthetica视为与逻辑学相对照的学科,前者以感知物为对象、后者则以理知物为对象,二者都落脚于“知”。理知是对事物区分的、分解的把握;感知则是囫囵的、整体性的把握,两者都可以是清晰的。对鲍姆嘉通而言,感知就是对一事物清晰而囫囵的把握。余明锋老师指出,在鲍姆嘉通的审美理性定义中,作为莱布尼兹-沃尔夫学派的传人,鲍姆嘉通的审美理性主义把美奠基于真之上,这一方面维护了真善美的统一,另一方面却使得审美和艺术没有全然的独立性、也造成了以完善和秩序为美的新古典主义美学的教条。总结来说,感知的根据在于理知,但感知仍有自身的独特性。感知是直接生动的、整体通观的。

       随着审美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艺术的衰落,感知论的原初意涵被遗忘了。在今天复活这一原初意涵极有意义,而其中重要的一点正与技术时代的问题相关。余明锋老师认为,还原论是技术时代的基本方法论,它使现代人倾向于把世界现象还原为最基本的物质运动,把丰富的、难以被度量的事物还原到可计算的层次。这种还原论同时造成了技术时代的强力与无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感知论”不止是当下哲学研究的诸多论题之一,而且是面对技术时代的诸多困惑、追问技术时代本身的思想预设、探寻可能的思想出路的一条恰切路径。但是,简单地回到十八世纪的审美理性主义显然不足以回应当下的问题。面对技术时代的种种困境,我们可以通过尼采的阿波罗精神复活感知论,在其中寻求面对技术时代恢复整全生活的哲学灵感。

       讲座的后半部分着重讨论了尼采的阿波罗精神。阿波罗精神和狄奥尼索斯精神是早期尼采的两个关键词,而学术界向来更为重视后者。余明锋老师认为,这与大家对阿波罗精神的两种误解有关。其一是认为阿波罗精神并非尼采的首创。温克尔曼在尼采之前推崇《贝尔维德勒的阿波罗》,使大家对阿波罗精神的印象与“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相联系。其次是认为阿波罗精神在尼采思想中的理论价值不足。理由在于,在后期尼采思想中,阿波罗精神几乎没有被提及。

       余明锋老师对第一点误解的回应是,温克尔曼和尼采讨论的实际上是两种阿波罗精神。由温克尔曼开其端、并且得到后世古典学者一再推崇的阿波罗精神,在根本上是一种古典理性主义、强调内在德性的坚强。尼采所谈的阿波罗精神则是艺术的精神,更深入地说,是以艺术的观点来看人生的精神。尼采认为,人不能赤裸裸地面对恐怖的人生此在,因而产生造型的需要。阿波罗精神能够满足人们求假象的生活欲望。对于第二点误解,余明锋老师引入了尼采在巴塞尔时期的重要遗稿《在道德之外的意义上论真理与谎言》(1873)。这部作品是尼采“真理-谎言论”的发端处,尼采在其中废除了真理与谎言的二元性对立。在此基础上,阿波罗精神并没有消失、而是与狄奥尼索斯精神更为彻底地融为一体。

       在澄清关于阿波罗精神的两点误解后,余明锋老师以《非道德意义上的真理与谎言》为依据,以“造型性感知与人性的世界”为题开始具体分析尼采的感知论,其要点有三。首先,人的意识中具有造型要素。其次,语言也是造型的要素。第三,尼采的感知论还有一层反思概念思维的意涵。从柏拉图式的概念哲学的角度来看,感知本身形成了日常的意见领域、是人类的洞穴;尼采对柏拉图进行颠倒,认为概念反而构成了人类的洞穴,而只有出离概念的洞穴,才能回到生活本身。总结而言,尼采的感知论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赋型,是对于人性生命和人性世界的一种高度艺术化、生机化的理解。

       最后,余明锋老师对尼采的感知论的意义、以及感知论对技术时代的意义做出了总结。尼采在感知论上的重要之处有三:首先,突出感知的本原地位;第二,从感知出发来批判理知对我们造成的压抑;第三,重新恢复了美与真的关联。感知论对技术时代则具有反还原论的意义。感知是创造性的构造,是真正的人性现象领域的发生地,它能够打开我们在技术时代对于世界与生命的更为丰富的理解。并且,我们可以从感知论出发去解构“资本-科学-技术”三位一体的时代力量,进而从更为根本的层面开展对技术时代的批判。

       接下来,讲座进入讨论环节。两位与谈老师分别对讲座内容进行了专业而细致的点评,并进行提问。张觅老师简要梳理了讲座内容,并提出三个问题。首先,如果阿波罗精神和狄奥尼索斯精神真的在后期尼采哲学中获得了一种整合,那么在永恒的生成变化当中,狄奥尼索斯精神是否才是占主导的一方?其次,余明锋老师将《在道德之外的意义上论真理与谎言》中分析的造型的几个基本方面概括为阿波罗精神,从而为他自己的整个论题提供最重要的、建立在尼采哲学之上的文本基础,但这个文本本身是否提及了阿波罗精神?第三,感知论本身的认识机制或者阿波罗精神本身的造型机制是否还是要回到一种理知论甚或还原论的认识?

       余明锋老师对这些问题逐一作出回应,首先,关于对后期尼采的狄奥尼索斯精神中的阿波罗精神的强调,从尼采研究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也很重要。尼采讲的永恒的生成不是单纯的世界的生成流变,而是权力意志的造型游戏,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共同构成了这种游戏。其次,余明锋老师为自己在讲座中对《在道德之外的意义上论真理与谎言》的解释策略做了两点辩护:《悲剧的诞生》、特别是其中的阿波罗精神和狄奥尼索斯精神是早期尼采所有的文本的核心;《非道德意义上的真理与谎言》在当下的尼采研究中很受重视,因为尼采只在这一篇文献中论述了其语言哲学,而尼采的语言哲学在现在被认为非常关键,学者们甚至会反过来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悲剧的诞生》。余明锋老师将张觅老师的第三个问题概括为“感知论本身的认识论问题”,认为这里存在着某种悖论,即当我们想要把感知论作为替代我们既有的理性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新的认识论模型时,便要通过语言进行哲学言说,此时必定已经笼罩在一层尼采意义上的柏拉图主义洞穴中。我们可以基于理性主义的观点对尼采的感知论进行认识论的批判,但从尼采自身的立场来说,无法再将之还原为一种理知论立场。

       朱烜圻老师的研究领域是美学和进化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他对本场讲座涉及到的“技术”和“感知”这两个概念格外感兴趣,认为余明锋老师讲座的切入点和反思都非常珍贵。朱烜圻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技术必然会导向现象本身的存在论危机而不是现象的丰富?余明锋老师对此的回应是,还原论的逻辑赋予了现代社会以强大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给社会生活与个体生命带来了诸多后果。首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生活经验贫乏化的直接感受;其次,技术确实带来某些新的生活形态,但有必要对古代技术和当下技术作出区分。古代技术恰恰是生活的感知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当下技术的最新发展在最根本的意义上给我们的感知和生活世界带来的计算性的、量化的宰制是极为严峻的。这是真正所谓技术时代的根本问题。

       在答疑互动环节,在座的杨小刚老师、张云翼老师、田书峰老师和同学们都对余明锋老师的讲座进行了提问,余明锋老师一一作答、与老师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讲座最终圆满结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