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现象学系列讲座回顾|徐竹:自知与自指:一种常识实在论解释

        2023年4月21日下午15:00,“分析现象学”系列讲座(2):“自知与自指:一种常识实在论解释”于锡昌堂515顺利举行,讲座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本次讲座主讲人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徐竹教授,主持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郑辟瑞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黄敏教授等多名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讲座。

        在讲座开始时,郑辟瑞教授首先对徐竹教授进行了介绍,并表示,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讲座能够对分析现象学方向上的交流对话与融合有所帮助。

        讲座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提出一个评价自我知识理论的参考系,明确各种自我知识理论的定位;第二,提出自我知识理论中的“常识实在论”方案;第三,常识实在论中的困难其实也是自我问题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即“免于误认的谬误”;最后,回到“作为指示性识别的自指”,展示常识实在论与梅洛-庞蒂现象学的联系。徐竹教授在介绍了讲座的内容框架以及澄清了几个重要概念术语之后,便进入了讲座的具体内容。 

一、自我知识的理论版图

        徐竹教授首先通过介绍三大类自我知识的理论:认知主义、表达主义和构成主义,进而引出一个问题:如何对诸多自我知识理论进行定位?围绕着这个问题,徐竹教授提出,可以将“自知”与“自指”相联系,以类似于笛卡尔主义的“精神性实体的自我”论证为参考系,来看诸多自我知识理论与这个参考系之间的异同之处。“精神性实体的自我”的论证过程是:(1)非对称性:某个基于自我的特征构成了认识上的非对称性,即面对自我知识和他心知识、外部世界知识之间有某种意义上的非对称性。(2)自指:心理自我归赋(psychological self-ascription)必定包含了对某个“我”的指称。(3)身体性人格不可能:如果归赋中的自指是指向身体性的人格(person)存在,那么就必定不能提供构成认识上非对称性的自我特征。(4)精神性自我:所以,心理自我归赋所包含的自指只能是指向内在的、精神性的实体。徐竹教授指出,根据“精神性实体的自我”论证的参考系可知:认知主义否定(1),而(2)、(3)可不变;表达主义否定(2),而(1)、(3)可不变;构成主义否定(4)是唯一可能结论;常识实在论否定(3),而(1)、(2)可不变。

二、常识实在论的方案

        常识实在论的进路意味着,自我知识的归赋判断既具有对身体性人格的自我指称,又能由此确认区别于外部世界知识的某种特殊性,亦即第一人称判断的免于误认的谬误(IEM)。常识实在论与素朴解释相类似,尽可能维护所有被精致解释“拆穿为假象”的日常直觉,第一人称的心理归赋判断仍然能“大部分就其字面意义为真”。但是,常识实在论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作为非对称性根据的IEM与语义连续性难以同时成立。徐竹教授强调,本次报告的主要任务就是回应常识实在论的主要困难:如何整合IEM与语义连续性。

三、免于误认的谬误

        针对什么是“免于误认的谬误”(IEM)这个问题,徐竹教授指出,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是知识论维度,即免于怀疑的确定性;二是语义学维度,即第一人称代词、索引词的使用,而本报告主要讲解语义学的维度。接着,徐竹教授结合文献与具体例子详细介绍了埃文斯(Evans)关于“什么是免于误认的谬误”的解释:任何判断都可以是“免于识别的”或“依赖于识别的”。免于识别意味着,判断不能视为一个谓述组分与一个识别组分的组合。免于识别的判断仍然有指称,只不过它不需要一个单独的识别组分来确立指称,它也因此是IEM的。普赖尔(Pryor)对埃文斯提出质疑,认为不能将单独的确定部分当成是否免于误认的谬误的标准,并区分了从物识别和存有识别。徐竹教授指出,当代哲学对免于误认性研究的一项重要推进,在于区分了从物误认与存有误认的不同意义。但他认为,按照这一区别,尽管记忆的自我归赋免于从物的误认却不能免于存有的误认。按照埃文斯的立场,记忆的自我归赋同样没有单独的识别性组分,因而也同样满足免于误认谬误的要求。

四、作为指示性识别的自指

        对于如何整合IEM与语义连续性这个问题,徐竹教授认为,埃文斯正是运用对空间位置和身体性自我的“指示性识别”概念来解决的。免于误认谬误的特征与语义连续性特征之所以可兼而有之,是因为对同一物理对象的识别既可以以指示性的方式、也可以以非指示性的方式来完成。包含与自我的空间位置相关的索引词判断都是以指示性识别的方式确立指称,其谓述性组分与识别性组分不可分割,于是就都满足IEM的要求。“这里”、“这个”等空间定位的索引性的使用,要求说话者具备在自我中心的空间中定位对象的能力,而知觉帮助我们确定了在环绕自我展开的空间中的定位。徐竹教授认为,梅洛-庞蒂的知觉哲学也为这一常识实在论解释提供了对话与融合的视域。埃文斯认为,“这里”的观念奠基于自我中心的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在梅洛-庞蒂那里,这被表述为有向空间与客观空间的关系:相比而言,有向空间是源始的,客观空间则是衍生性的。而埃文斯认为,自我中心的空间仅仅偶然地是相对于公共空间具备首要地位。“这里”作为环绕自我的空间定位同时也是在客观物理空间中的定位,差异仅仅在于对象的识别方式上。最后,徐竹教授还特别引述了Keith Allen的“先验素朴实在论”观点,以及《知觉现象学》中的文本表述,用以揭示知觉现象学和常识实在论的亲缘关系。

 

问答交流环节

        在讲座的最后,郑辟瑞教授对徐竹教授的讲座做了总结,并主持了问答交流环节。首先,黄敏教授从表达主义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承认撒谎的情况,那么在免于误认的问题上就不能与第三人称建立语义连续性。徐竹教授从“IEM要求有指称”的角度对问题进行了回应。接着,郑辟瑞教授提出了问题:如果“这里”的指示性词语包含了客观空间定位和主观空间定位,那么在索引词已经有含义的情况下如何解释免于误认性的问题?徐竹教授从指示性的方式以及识别方式之间的差异方面回应了问题。现场还有多名师生以及线上的观众围绕着“语义连续性与物理对象之间的关系”、“免于误认的谬误的可能性”、“什么是非对称性”、“识别组分与索引词的关系”以及“如何解释不涉及到空间属性的自我归赋的IEM”等问题展开了提问。徐竹教授对这些问题一一予以了回应和解释。

        最后,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