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禅宗中国化的历程”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2023年4月15-16日,第三届“禅宗中国化的历程”学术研讨会再次在六祖故里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举行,本届会议的主题正是“儒道禅三学的交涉与會通”,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云浮市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宗教委员会、广东省新州六祖惠能文化研究会、新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协办。云浮市委书记卢荣春接见了部分专家学者,向大家介绍了云浮发展的宏伟蓝图,勉励大家在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方面作出更多贡献。
大会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比较研究所所长冯达文先生主持,云浮市政协主席梁丽娴女士和中山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王丽霞女士先后致辞。开幕式结束后,研讨会以主题发言和分会场发言讨论的形式举行。
15日和16日上午举行大会主题发言。广东省新州六祖惠能文化研究会会长杜树坚以《论六祖禅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题,从六祖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六祖文化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六祖文化对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意义三个方面介绍了六祖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在《明教契嵩与中国传统孝思想》一文中,探讨了契嵩有关“孝”的思想,指出“孝”观念是中国血缘观念传统和印度功德观念传统的一个交汇点,进而探讨佛儒孝道观的异同,并点明契嵩“以孝为戒”这一思想的深刻意涵,由此展示出佛教中国化在理论道路上的自信。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高瑞泉在题为《禅宗与现代中国哲学的直觉论——以儒道禅三学的会通为视角》的文章中,考察了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冯契和李泽厚等五位中国现代思想家,认为他们不约而同地把西方的直觉论和禅宗的顿悟论做了比较和会通,反映了他们对儒道佛的思考,展现了他们为现代中国哲学所开出的新面相。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副主席林有能在《“遗民逃禅”与清初岭南禅宗新气象》一文中,探讨了清初“移民逃禅”这一特殊文化现象,通过对岭南天然函昰等几位佛教代表人物的个案分析,指出因不愿受清政府统治而“逃”入佛门的遗民中不乏人文素养优秀者,正是他们一扫元代以降岭南佛教的阴霾,为岭南佛教的复兴提供了强大动力,儒释合流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一种新的展现。
冯达文教授以《守护人和人的生存世界——试谈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基本精神》为题,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冯教授从哲学和宗教两个角度介绍了西方的二分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中,内容与形式二分、人与神二分,内容与人属于有限,形式与神属于无限,而在价值取向上总是偏重形式与神一边;中国思想则没有这种截然的二分,把立足点始终落在人身上,以为人虽然有限,却可以证取无限,正是在此思想指导下,中国人具有自强不息的实践精神。
广西来宾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孝斌在《儒禅会通之禅宗孝道——以六祖惠能与契嵩<孝论>为例》一文中,从佛教初入中国与儒家孝道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及禅宗对孝道思想的会通融合、禅宗孝道的传承与发展三个方面,论述了儒禅在孝道上的会通。
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陈立胜在《面向“目前实事”:心学工夫论中的“当下”时刻》一文中,考察了陆象山、王阳明、罗近溪的“实”学,揭示了心学功夫的切身性与当下性。他指出,同样是面对实事,心学跟现象学有着不同面向,心学是一种“生活哲学”(生命学问),而现象学则是一种认识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邢益海在《禅士觉浪道盛的禅儒会通》一文中,从为国说法、托孤传法、以儒说禅三个角度介绍了觉浪道盛的儒佛会通思想。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冯焕珍以《蕅益大师的禅教观与三教观》为题,指出蕅益大师的禅教观是立足于天台圆教而建立的,并从性德、施教、修证三门论述了蕅益大师的禅教观,认为蕅益大师的三教观是其禅教观的扩展和运用,其融摄儒佛的著作和思想只有在其禅教观和三教观指导下才能得到真切合理的理解、诠释和评价。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员尹邦志以《同明宗镜 共铸话语——《〈大乘起信论〉义记》和《六祖坛经》对读》,指出禅宗的话语体系既有其个性,又有诸宗的共性。他以法藏与惠能为例证明,他们都以《楞伽经》《大乘起信论》为话语基础,禅宗话语体系的形成离不开华严宗等诸宗派的共同助力。
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韩焕忠教授在题为《化身支离德充符——方以智〈药地炮庄·德充符〉释义》的文章中指出,方以智从《徳充符》中王骀、哀骀它等人物中读出了人世间的诸多凄苦、悲凉和无奈,从中找到了在天崩地解之际退藏于密的途径,认为从至情中体味自性就是圣人修养的最好方式。
北京明德书院理事长张顺平《从〈六祖坛经〉看禅宗中国化内涵与方向》一文,依《六祖坛经》从六个方面对禅宗中国化进行了探讨,指出《六祖坛经》具有时代价值和人类普遍价值,依然可以“中国化”并“化中国”,对现代人的身心安顿以及人类未来文明探索起到引领作用。
肇庆学院经济社会与历史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叶枝青教授在《石头希迁禅思想的哲学解读》一文中指出,石头希迁的禅学思想为融合中国禅宗南、北两宗思想以及南禅的海内外传播赢得了更多时空,其思想的哲学意涵对我们今天学好哲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罗筠筠在《通乎心应于琴——三教与琴》一文中指出,儒释道三教人士在弹古琴时有不同旨趣,道家的琴学好比散音,儒家的琴学宛如按音,佛家的琴学恰似泛音,它们反映了儒释道三学精神取向的异同。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钟东以《试述〈坛经〉的救世精神》为题,认为《坛经》救度世人的意涵实际上是在儒家伦理与道家独照基座上对了生死一路的开示,《坛经》并没有否定中国先贤的智慧,而是以此为基础帮助人们超越。
15日下午的会议,根据参会文章内容分为两组,分别在两个分会场举行,每个会场分上下半场。第一组的主题是“禅宗与三学交涉”,上半场由黄夏年担任主持人、韩焕忠担任评议人,王书华(河北教育出版社编审)、孙海燕(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红军(肇庆学院文学院教授、副院长)、黎少芬(广东省新州六祖惠能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先后作了发言,他们的论题分别是《三教融合视域下苏轼与佛禅关系探赜》《人性“四层面”视域下的儒家人性论——兼论禅宗对宋明理学的影响》《〈坛经〉:中道思想与儒学中庸论的共鸣》《禅儒同源皆是中华智慧》。下半场由邢益海担任主持人、尹邦志担任评议人,梁楚峣(新兴县太平镇人民政府人大办工作人员)、李炳全(肇庆学院教授、副院长)、詹嘉玲(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候选人)、黄家章(广西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思华(河北大学讲师)、郑天熙(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作了发言,他们的论题分别是《浅谈禅宗与儒学会通——以〈坛经〉和“忠孝”理念为个案研究》《惠能的“心”之解脱论的文化心理学论析》《觉浪道盛儒佛参同思想的根本特质》《虚云法师的禅净合一观——兼简论虚云法师与印光法师禅净观之同异》《再谈六祖惠能“无念为宗”——驳正释传圣法师的〈参禅正脉〉》《论林希逸〈列子鬳斋口义〉以三教解列》。
第二组以“禅宗思想的影响”为主题,上半场由吴孝斌主持、钟东评议,梁凤萍(广东省新州六祖惠能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秦瑜(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讲师)、于卫青(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教授、副院长)、甘培旭(广东省新州六祖惠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先后作了发言,他们的论题分别是《禅宗中国化的文学回应之“禅诗”的价值探索》、《岭南对禅文化的接受、融合及其当代价值与影响》、《浅论雷州半岛的六祖信仰》、《禅宗文化影响下的民间信仰与生活略述——以六祖故乡新兴县为例》。下半场主持人是罗筠筠、评议人是张顺平,区锦联(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陈伟(肇庆学院政法学院教授)、李福标(中山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谭习龙(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龚礼茹(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先后作了发言,他们的论题分别是《六祖慧能信仰的礼俗演变与地方传统再造——以广东省新兴县为中心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晚明临济宗禅僧对天主教的批评——密云圆悟、木陈道忞、费隐通容》《论旷园果禅师住持国恩寺的“不适意”》《从唯识学看精神的超越性》《在“无礼”与“有礼”之间:从民间传说看陈白沙形象的教化意义》。
大会主题发言完毕后,与会者在冯达文先生主持下进行了热烈的自由发言,至中午本次学术会议圆满结束。本次研讨会共收到34篇论文,讨论的问题可分为儒道禅三教交涉与会通、三教思想在民间信仰中的深度融合以及在文学与艺术中的体现等面向,内容相当丰富。两天的研讨取得了良好效果,与会者深刻地认识到儒道禅三学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三学的激荡与会通不仅是传统中华文化繁荣的强大动力,而且将会继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伟大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