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之名家讲坛回顾|李国山:如何走出《逻辑哲学论》怪圈?

        2023年4月10日上午,“谦之名家讲坛”第103期讲座:“如何走出《逻辑哲学论》怪圈”于锡昌堂515如期举行,讲座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本次讲座主讲人为南开大学哲学院李国山教授,主持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黄敏教授。郑辟瑞教授、任远教授等多名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讲座。

主讲人南开大学哲学院李国山教授

主持人中山大学哲学系黄敏教授

        李国山教授首先介绍罗素在给《逻辑哲学论》写的导言中所提出的批评:“归根到底维特根斯坦先生还是在设法说出一大堆不能说的东西”,引出《逻辑哲学论》的怪圈,阐释者一直在维特根斯坦所设置的怪圈里打转。李国山教授认为,维特根斯坦是有意在《逻辑哲学论》中展现悖谬,目的在于激发读者去做进一步的沉思与探索。《逻辑哲学论》不仅包含深邃而确凿的思想,还史无前例地揭示出哲学身陷其中的怪圈:要表达关于世界的深刻洞见,唯有借助毫无意思的言说。前期维特根斯坦一方面意识到了哲学的困境与危机,另一方面又敢于直面这一怪圈,表现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主义和英雄气概。李国山教授认为,结合后期维特根斯坦关于“阅读”的考察,或许可以寻找走出《逻辑哲学论》怪圈的路径。

 

        从《逻辑哲学论》的序言以及作为全书结尾的码段6.54出发,《逻辑哲学论》怪圈源自两个看似直接对立的断言:“这里传达的思想的真,在我看来,是无懈可击的和完全确定的。因此,我认为,这些难题已从根本上被最终解决了”;“我的命题以如下方式起阐明作用:理解我的人,当他借助并经由它们向上攀爬时,终究会认识到它们是没有意思的。他必须超越这些命题,方可正确地看世界。”围绕这个《逻辑哲学论》怪圈,李国山教授结合相关文本与文献详细介绍了“传统的”阐释者与“新维特根斯坦”之间的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他认为,新旧维特根斯坦阐释者都想从理论上探寻维特根斯坦所遵循的逻辑线索,或者为他辩护,或者指出其漏洞,这些路径都很难走得通。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决意用逻辑分析方法揭示出貌似深刻的命题的本质,从而将它们作为毫无意思的空谈予以排除。李国山教授认为,在逻辑图像论中,维特根斯坦为命题作为图像所规定的两个条件:第一,简单名称一一对应于简单对象;第二,命题与事实之间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这两个条件实际上是合二为一的。维特根斯坦对命题所作的逻辑分析的重中之重便是确保其中的每一个简单名称都代表而且只代表它要图示的事实中的一个对象。李国山教授结合《逻辑哲学论》中的4.003、5.473和6.53三处文本,详细剖析了维特根斯坦所阐明的三种命题的本质。(1)所有真命题的总和就是整个自然科学,即科学命题。(2)逻辑命题是永真的重言式和永假的矛盾式,同构成世界的事实有间接的关联。(3)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命题完全与事实世界无关。李国山教授认为,维特根斯坦对传统哲学命题的逻辑分析所抓住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它们全都因为没有论及世界中的任何事实——亦即,构成这些命题的名字没有同构成事实的对象建立起任何关联——而成为没有意思的空谈。因此,哲学命题是言之无物的空谈。

 

        维特根斯坦清楚地意识到哲学必然会陷入这种悖谬境地,可他又不得不通过《逻辑哲学论》这样一部哲学著作来表达他的哲学主张。对于《逻辑哲学论》怪圈,李国山教授认为,我们或许可借助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中关于“阅读”活动的探讨,来把握《逻辑哲学论》这个被阅读的对象,并以此寻求走出怪圈的路径。第一,观察“阅读”活动本身,而暂且不要去管所读到的内容。第二,切勿将对所读对象的理解当成一个独特的心理体验过程,也不要试图去把握阅读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可把读者比作“活的阅读器”。第三,我们对“阅读”活动的考察落脚到了阅读行为所遵循的规则上,但这里并不存在显而易见的统一规则。看到一串符号与读出它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因果联系。阅读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文本的影响,在它的引领之下完成整个活动。维特根斯坦通过将“读一堆乱码”与“读一个正常的句子”相对比,强调所谓文本必定是包含着有待我们去解读的内容的,而只有真正的文本才会引领我们的阅读活动。问题在于,维特根斯坦本人认为《逻辑哲学论》这个文本有没有内容呢?李国山教授强调,所有的阅读活动都是读者与作者的一种对话与交流。无论怎样的解读,必与文本之间有某种关联,而作为能对读者产生影响的东西的文本不可能是空无内容的。

        最后,李国山教授指出,后期维特根斯坦受到了拉姆齐的巨大影响,并率先挣脱《逻辑哲学论》怪圈:抛弃“通过指出哲学命题是没有意思的空谈来消解所有哲学难题”这一策略,转而从语言的实际使用情景入手,考察词语与语句的各种不同用法。拉姆齐指责前期维特根斯坦言不由衷:你不能指望拿一堆空谈去澄清思想、引导行动。可以说,正是由于前期维特根斯坦在表达自己的总体想法时的用词不当,才让解读者们大费苦心,从而引发激烈的相互争论。李国山教授指出,后期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谈及不能指望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解决悖论,而必须诉诸语词的错综复杂的用法——亦即它们在语言游戏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时,实际已经指明了摆脱《逻辑哲学论》怪圈的路径:一切言说之意义都不可能仅凭逻辑分析而被揭示出来,而必须密切观察它们是如何被有意义地使用的。对于《逻辑哲学论》怪圈,既想一探究竟,又要免于深陷其中,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在与对话者保持适当距离的前提下,与之展开有效的互动交流。

        在讲座的最后,中山大学哲学系黄敏教授对李国山教授的讲座做了总结,并主持了问答交流环节。首先,郑辟瑞教授对讲座思路及其中有意思的要点发表了看法,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从文本、阅读与对话这三个维度来看《逻辑哲学论》怪圈?”李国山教授从“言说与显示之分”的角度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应。接着,任远教授提问:“如何理解不犯逻辑错误这个说法?”李国山教授回答:严格遵循逻辑规则就不会犯错误,因为错误还是发生在人身上。现场还有多名师生踊跃提问:(1)“通过《哲学研究》对‘阅读’的阐释来走出怪圈,是否会削弱前期维特根斯坦的逻辑?”李国山教授认为,应该回归到维特根斯坦“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气概的正确定位上来理解这个问题。(2)“如果用标记来和对象一一建立关系,那么如何把这些孤立的标记要素联系起来?”李国山教授从性质与关系的“共相”角度对问题进行了回答。此外,线上观众绕着“简单对象”、“形式显示”、“语言游戏”和“数学哲学”等话题进行了提问,李国山教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回答。

        最后,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