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光片羽——习之堂藏学术资料卡片展”顺利开幕

       2023年3月29日上午,“吉光片羽——习之堂藏学术资料卡片展”在中山大学锡昌堂一楼多功能厅顺利开幕。

       本次展览,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哲学学会、中山大学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习之堂儒学馆承办。广东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叶金宝先生,广州文化馆林小雁部长、孔文硕老师、温俊英老师,广东美术馆胡宇清女士、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陈志平教授、逅艺文化陈映庭先生、中山大学工会许东黎常务副主席、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处陈诗诗副处长、何琬冰副处长、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杨小彦教授、哲学系党委王丽霞书记、王莉婧副书记、哲学系冯达文教授、梁庆寅教授、李萍教授、陈少明教授、罗筠筠教授、杨海文教授、梅谦立教授、李长春副教授、郑淑红副教授、陈长安老师,以及《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快报·收藏周刊》、《羊城晚报》、南都N视频媒体朋友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开幕式现场

       展览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广东哲学学会会长张伟教授主持。

张伟教授主持开幕式

       张伟教授首先代表主办单位向一直以来给予哲学系支持的各界友朋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习之堂儒学馆自2019年至今,在哲学系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场高水平展览:分别是“百年讲义展”“百年家书展”“百年弦歌展”“东亚汉文书写展”“延安文艺讲话文献展”“木刻雕版特展”和今天开幕的“学术资料卡片展”。张伟教授认为,习之堂儒学馆策划的一系列文化学术展览,很好地实践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及“两个结合”的要求。这些展览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聚焦高校人才培养,为培养造就新时代青年的整全人格发挥了重要作用。新闻媒体的朋友曾评论说:“现在的中山大学锡昌堂一楼,已经成为了广州一个备受关注的文化交流场所。”

叶金宝副主席致辞

       叶金宝副主席表示: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活动,见到多年未见的老师,感到非常开心。能为本次展览题词,觉得很荣幸,很有意义。这个展览非常特别,它具有与其他展览不同的学术性,也与一般的商业展大有不同,观众可以与展品有很好的交流,春健教授是很用心用情的做这个展览,这里的展品让人感到亲切。资料卡片小而薄,却承载了大量的学术信息,是一种思想的交流,叶金宝副主席称之为:“吉光片羽,学术窍门”。他提到,以前读书的时候,他的老师李锦全先生做过一个卡片,把《红楼梦》整个人物关系用漂亮的隶书列成了一个表,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后来把它借去,也复制了下来,受益无穷。用时间和精力去做这类小卡片,一看卡片就知道所需的资料在书中的哪一页,这就是“窍门”。现在我们不做卡片了,这是时代的变迁,但从这些卡片中可以看到一个学者的精神。现在电子信息的时代,还可以重新看到这些卡片,欣赏上面的字迹,像欣赏一件书法作品一样,是一种别样的享受。祝愿本次展览圆满成功!

梁庆寅教授致辞

       哲学系梁庆寅教授在致辞时,首先回忆了自己所经历的卡片时代。他讲到,自己接触过的卡片有三种:第一种是从前图书馆借书时所用到编目卡,上面有书籍信息,自己在写《牟子理惑论释译》时,比较集中地使用这类卡片;第二种是自己做的卡片,开始是笔记本,后来笔记多了,发现在本子里找东西不比在书中容易,就把笔记整理成卡片;第三种是借书的时候,封底的借还记录卡,对这种卡片印象比较深,因为借书记录会引起人的心理波动。如果很多人借过的书,自己却刚刚拿到,就会遗憾,如果你是第二个借书人,而前一位是你很尊敬的老师,你会感到激动。

       梁庆寅教授又对“格物育人”理念作了简明的哲学阐释,想用“格物育人”四字来总结习之堂的展览。《大学》里讲“三纲八目”,这一体系与育人相关,通过格物把人培养成能为国为民做事,有知识有操守的人。“格物育人”也和马克思的理论也不谋而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讲,艺术对象创造出能够欣赏它的大众,也就是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造型艺术培养了观众的眼睛,交响乐培养了听众的耳朵。“格物育人”也是这个道理。优秀的文化可以培养完善的人格。回到我们的展览,如何育人?一方面卡片让我们回到历史的现场,唤醒记忆。另一方面,资料卡片提示着我们,不管电脑科技多发达,做学问要踏踏实实,追求真理要扎扎实实。做什么都要有本分的功夫,这种精神是不会过时的。我们借助现代科技,不是说可以轻飘飘地做研究,借助便捷的工具,更要把研究做好、做深、做透。当然,我们不能抱残守缺,面对科技进步、文明发展,我们要参与它的建设。如果这么想,那么就可以被提升了,这也是对“格物育人”真正的期待!

杨小彦教授致辞

       作为著名策展人,杨小彦教授从视觉艺术研究的立场出发,带领我们体会学术资料卡片所展现的思想痕迹与书写的关系。他说:在传播学里,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新闻是初级的历史。在讲到思想传播的时候,会说到痕迹的问题,所有最早的思想都是先书写下来的,就是一些小卡片。不要轻视这些东西,它可能就是思想的起源,这是思想的原生状态。年轻人除了从正规出版物的鸿篇巨制中学习成熟的思想,也可以从这些草图中窥探思想的原初状态,这里面包含许多有意思的原发性的东西。虽然我们现在是在一个电脑时代,但是这些卡片上的具有书写性的思想痕迹,一定也会带给我们那种原初状态的兴奋。他表示,作为习之堂的拥趸,也想做一些贡献,之后也会把父亲的一些学术资料卡片捐赠给习之堂收藏。

周春健教授解说展览缘起

       最后,周春健教授简要介绍本次展览的缘起,感谢大家对习之堂多年的支持。习之堂展览走到今天已经是第五个年头,除了在哲学系首展的七次主题展览,还在二沙岛、从化、清远等地有多场巡展。本次“吉光片羽展”,说到外在机缘,其实与ChatGPT有关。面对新科技革命的巨大冲击,“机心”萌露,人类的思考力或许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手写卡片也是那个时代对于知识与思想的回应,在小小卡片上承载着的传统精神更显弥足珍贵。透过卡片,能够看到作者的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对传统的敬重和对知识的热爱。卡片代表一个时代,也是一代学人自得的生活方式。当然,如方才梁教授所言,我们也不能抱残守缺,现代应该是包含传统的现代,传统也应该是面向未来的传统。相信如展览所陈,这诸多的学术资料卡片,虽吉光之片羽,亦足焕丰满之人生!
周春健教授表示,今天的展品是从他自己收藏的数箱资料卡片中精心挑选的,其中既有王利器先生手书的“古籍校勘资料卡片”,也有张政烺先生手书的“马克思全集语录卡片”,又有傅璇琮先生手书的“蒙文学习资料卡片”,还有1979年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卡片”杂志社印制的资料卡片等等,内容丰富,令人期待!

吉光片羽展相关展品

       随后,周春健教授带领大家参观展览,详细讲解了每一件展品。 

展览讲解现场

       此次“吉光片羽——习之堂藏学术资料卡片展”将持续至2023年9月29日,欢迎各界友朋前来参观指导!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