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立足湾区,把握契机,激发文科实验室建设原始创新能力

      实验室是科学知识生产、科研创新的主阵地,被誉为“现代科学的心脏”。相较于理工农医类学科,文科实验室建设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文科实验室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开展,成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新的着力点。
 

 

      近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围绕“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科实验室建设的现状、作用和未来发展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相关采访内容的全文稿刊于2023年2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2587期)。编者摘录相关内容如下:

 

迎来发展机遇期

  文科实验室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高校就开启了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模拟法庭、沙盘演练、多媒体教室等实验教学方面的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成为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要素,国家各个部门分批次设立了80多个重点实验室,其中就包括各类人文社科类实验室。2018年启动“新文科”建设、2019年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发布之后,文科实验室建设逐渐步入发展快车道。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20年工作要点》提出,要“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研究方法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引领学术发展”,这为在国家层面建设人文学科实验室提供了政策指引。

  在区域层面,广东、安徽、四川等省份先后启动了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2022年4月,中山大学成立了“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中观经济学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实验室”“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三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对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工作作出积极回应。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张伟介绍,中山大学依托地处大湾区改革开放前沿的区位优势,牢牢把握实验室建设契机,聚焦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文科实验室建设积极整合学校文理医工的优势资源,开展前瞻性的学术理论与应用对策研究,力争打造若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交叉科研团队。

 

 

内涵更加丰富

  “新文科”之“新”,意义之一在于新科技革命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融合发展。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文科实验室在学科交融、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支撑。文科实验室立足学科深度融合,对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张伟以中山大学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工作为例,介绍了中山大学利用文科实验室进行“实践育人”的经验:“我们提出‘面向真实世界做哲学’这一理念,采取进入诊室实地采集医患沟通数据、对医护进行深度访谈等方法,打通了哲学研究与医疗场域的区隔。不仅在医护中引起良好反响,也做出了优异的科研成果,在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层次哲学人才提供新思路的同时,也为培养具备人文综合素养的卓越医师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支持。”

 

 

发展潜力无限

  文科实验室的生发演进体现了传统人文学科的发展变迁,已成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作为新兴领域,文科实验室的建设还存在设备更新不足、部分科研人员思维僵化、体制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科实验室发展空间巨大,潜力无限。

  立足服务社会,将理论研究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是文科实验室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张伟表示,文科实验室的发展空间在于打造多学科理论前沿、人文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让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有机会一起坐下来,在实践和探索中找到共同的兴趣点和关切点,克服传统学科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带来的视野狭窄等弊端,推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融合发展。

  张伟呼吁,在文科实验室管理与建设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估机制,给予文科实验室建设充分的发育乃至试错空间,激发原始创新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科实验室大有可为。社科界也需要借助文科实验室建设契机,不断丰富学科发展内涵,创新研究范式,培养勇于创新、突破自我、真正回应现实需求的新时代人才。

 

(本文根据2023年2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章摘录整理,标题系编者改编。原标题:文科实验室赋能“新文科”创新发展。)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