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国家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2023-01-17 作者:陈思静 李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2年11月2日至2023年1月4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哲学系、广东哲学学会邀请8位来自英国、德国、加拿大、美国等国的国际学者举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前沿讲坛”系列讲座,主讲人为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术领域上知名的国际学者。前四讲专家学者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国家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以及21世纪马克思传记的唯物主义进路等主题展开了探讨和交流。
一、马克思的国家消亡理论
在首场讲座中,围绕“国家理论”这一主题,国际知名马克思主义学者、英国肯特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系荣休教授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从四个方面阐释马克思的国家消亡理论。第一,马克思所说的“国家”是社会概念。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提出了直接与“社会化的人的本质”相适应的统治形式;马克思在后来的著作中更加强调国家在社会中的功能而非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鸿沟。第二,马克思就无产阶级革命之后的政治转型所使用的各种语的内涵。第三,目前由国家行使的职能有哪些(如果有的话)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继续存在。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者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在消灭阶级之后,国家的统治职能转变为单纯的管理职能。第四,马克思关于多线(multi-linear)经济发展和生态问题的观点与他的国家消亡说如何互动。
第一讲主讲人 戴维·麦克莱伦
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马天俊教授在讲座后的评论中指出,麦克莱伦的报告阐明了马克思笔下的“dictatorship”(专政)与古罗马政治的特定关联,这对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思想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史具有重要意义。报告指明马克思赞赏巴黎公社以“武装的人民”取代“常备军”的创举,这一点可能对设想国家之“废除”或“消亡”具有特殊意义。也许可以说,人民的自立和强大是国家消亡的条件和表征。恩格斯1887年以瑞士为实例也有过类似论述。
二、马克思主义对战争和劳工运动的历史重建
第二场讲座上,国际知名“马克思学”专家、加拿大约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塞洛·穆斯托(Marcello Musto)从阶级张力与战争本质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战争和劳工运动的历史重建。穆斯托回顾并分析了从马克思的时代开始,左翼理论家们在战争问题上采取的立场及其分歧。穆斯托的总立场是无产阶级要反对一切性质的战争。穆斯托首先介绍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对战争本质的分析,指出战争从根本上看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相互竞争的结果,无产阶级应该在民族国家内部展开针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不是参与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接着,穆斯托分析了从第二国际到当代的左翼代表性人物在战争问题上的立场,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苏联的诞生与解体是重要的节点,分歧的焦点在于无产阶级是否应该坚持反对战争。
第二讲主讲人 马塞洛·穆斯托
讲座后,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张米兰围绕着战争和一般意义上的暴力手段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评议。张米兰首先针对罗莎·卢森堡的观点提问,无产阶级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展开反对战争的“战争”?张米兰更进一步提问,左翼在战争和一般的暴力行动之间所采取的态度是否存在张力,而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穆斯托肯定张米兰看到的张力,但他重申无产阶级的反战立场是宝贵的理论资源和更加清醒的立场。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在第三场讲座中,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英国肯特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肖恩·塞耶斯(Sean Sayers)围绕着“马克思如何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如何从其‘神秘的外壳’中提取其‘合理内核’”两大问题,论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批判。塞耶斯首先指出,必须颠倒地阅读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篇,将其视作是对定在概念的分析。以此阅读方法,塞耶斯系统挖掘了《逻辑学》开篇中辩证法最为重要和基本的原理思想。在此基础上,塞耶斯强调辩证法的矛盾概念不能因为纯形式逻辑而被排除,具体事物本质上是矛盾的、可变的,是与其他事物有关系的。
第三讲主讲人 肖恩·塞耶斯
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龙霞副教授和李逸超博士后先后进行评议。龙霞首先指出塞耶斯观点与卢卡奇的“辩证总体观”和伯特尔·奥尔曼“内在关系”哲学的相似性,并进一步提问:(1)将黑格尔辩证法内核视作康德式的“调节性原则”,是否会走向思想与存在的二元论?(2)塞耶斯批评黑格尔从空洞抽象的存在中发展出定在是“胡思乱想”,这是否过于苛刻?塞耶斯肯定龙霞看到了他与卢卡奇和奥尔曼理论的联系,并指出了自己的不同之处。他还强调马克思有一种不仅适用于社会历史总体,也适用于物质性总体的总体观。塞耶斯承认自己的批评或许过于严苛,但他坚持要从具体到抽象来理解事物。李逸超主要为黑格尔从纯粹“存在—虚无”规定中逻辑地分析演进到“变易”规定的论证进行澄清和辩护,指出“存在”的抽象性并非空洞,而是开端的“直接性”作为有待充实和发展的极端贫乏。李逸超还认为,塞耶斯将“定在”和“一个确定且具体的事物”、费尔巴哈的“实际的东西”以及马克思的“现实的事物”联结起来,有待更深入的考察。塞耶斯接受李逸超的辩护和质疑,但他强调哲学不应该完全以逻辑的方式来证明,而应该有其他更有用的方式加以证明。
四、21世纪马克思传记的唯物主义进路
第四场讲座中,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德国柏林应用科技大学经济学教授米夏埃尔·海因里希(Michael Heinrich)批评马克思传记里受政治立场的不良影响的历史化解释,提出唯物主义的历史化解释及其六大特征,以此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传记的基础。他指出,在苏联解体之前,马克思主义的支持者与批评者的立场相对清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英美学界的传记倾向于对马克思及其作品进行前述第一种历史化解释,以乔纳森·斯珀伯和加雷思·斯特曼·琼斯为代表的英美学界首次广泛使用了自1975年起陆续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提高了传记的科学性。尽管如此,他们受自身政治立场影响,还是认为马克思的作品完全扎根于19世纪的时代背景,因此在20和21世纪没有多大意义。对此,海因里希提出传记的唯物主义的历史化解释,包括如下基本特征:要基于事实展开阐述,应把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作为过渡时期进行考察,不能将马克思的生平与著作割裂开来等。
第四讲主讲人 米夏埃尔·海因里希
讲座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莅副教授和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凌菲霞副研究员先后进行评议。王莅首先指出写作思想传记是当代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一种重要方式,并就“西方和东方视角在理解马克思思想时有何差异”“马克思晚年时期的思想图景如何重构”等问题与海因里希进行了交流。凌菲霞指出,科尔纽的马克思恩格斯合传开启了关于马克思生平的学术化研究,而曾在德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所担任历史学家和档案员的尼古拉耶夫斯基在传记中犯了一些事实性错误。海因里希回应道,科尔纽的传记在斯大林的影响下存在简单化倾向,尼古拉耶夫斯基的传记尽管有事实性的错误,但仍有重要历史地位。
每场讲座吸引200位听众在线参与互动,反响热烈,广受好评。这一系列讲座还获得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广东伦理学学会的支持。
(中山大学哲学系陈思静、李霞/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李秀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