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跨学科论坛第一讲回顾 | 葛剑雄:科学、人文与人生
2022年9月28日,由中山大学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哲学学会合办,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协办的“中道:跨学科论坛”系列讲座第一讲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暨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葛剑雄先生,主持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张伟教授。
据张伟主任介绍,此系列讲座着眼于新时代哲学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秉承中山大学哲学系“尊德问学,取大用中”的历史传统,诚邀国内外学者从跨学科的角度来做报告,从而推动哲学创新人才的培养。

作为第一讲,葛老师围绕“科学、人文与人生”这一主题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全体师生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讲座伊始,葛老师介绍了他研究该主题的初衷,并明确指出:任何一门属于科学的学科,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离不开人文,且进一步与人生密切关联。
葛老师从何为人文切入主题。在中国古代,“人文”泛指诗书礼乐;在西方,“人文”用“humanities”一词表示,主要指人性、教养等。葛老师认为,“人文”一词在中西方的理解是相通的。从学科分类上看,人文学科主要包括哲学、历史学、法学、美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经济学、政治学等。
葛老师接着阐述何为科学,科学就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若按照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则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
在此基础上,葛老师阐明了人文与科学之间的差别。从研究基础上来看,人文是以人为基础,是精神的;科学则是以物为基础,是物质的。从研究特点上说,人文研究具有主观性、不可量化、无法验证、不可重复和复制,其结论并无标准答案;科学研究则具有客观性、可量化、可验证、可重复和复制,其结论有且必须有标准答案。正是由于人文强调个体对价值的不断追求,这种追求发展到最高阶段是一种信仰;而科学侧重于对人的工具理性的运用,不断扩大人们对世界客观规律的探索。至此,葛老师表明,正是由于人文与科学之间存在着差异,我们需以不同的方法和态度来对待它们。
就人文与人生之间的关系而言,葛老师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第一,从文明的起源来看,文字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萧统在《文选序》中记载道:“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義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文字把人文成果记录下来,并传播下去,是使人文与人生联系起来的重要媒介。第二,人生与人文同在,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人文。现代社会的生产技术早已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物质生存需求,但是,人们对美食、服饰等方面的追求表明人们还有对人文精神方面的向往。第三,个人和家庭的幸福离不开人文,幸福的真正本质是基于人们对人文的认识和需求。第四,一个人的事业成功离不开人文,此处的“人文”主要指主体的自身努力和精神追求。第五,在葛老师看来,经济学、法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本质是人文,是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价值观念。第六,在某种程度上,哲学和历史学具有一致性,即它们既具有科学成分,也关涉人文部分。就历史而言,出土的历史文物是属于科学,而学者对它们的研究则属于人文。第七,人类社会的和谐和进步主要取决于人文。虽然在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中与人文并没有实质性关系,但葛老师特别强调,人们在使用科学成果时应体现人文关怀,应该用人文来主导科学的发展。第八,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有共同的人文追求和人文追求。在不同的信念、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的社会中,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关键在于找到人文基础的最大公约数。最后,葛老师总结到,人文在某些方面能够做到科学做不到的事情,学好人文学科有助于我们在感悟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价值观。
在提问环节,葛老师耐心地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科学与人生观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葛老师认为,一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时期应各有侧重,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中国一直以来是把人文置于更高的位置。第二个问题是,跨学科研究的难度主要是方法上的还是内容上的?葛老师认为,各个学科之间有沟壑,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时,方法上和内容上都面临着困难,但从本质上来看,所有跨学科建设的本质其实就是科学和人文的结合。若能深刻认识这一点,将有利于我们开展跨学科研究工作。
讲座在热忱的讨论和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