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青年哲学沙龙回顾 | 李逸超:黑格尔的承认形而上学——先验自我意识规定作为承认的“隐德莱希”
2022年7月5日,中山大学哲学系“岭南青年哲学沙龙”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的报告题目为“黑格尔的承认形而上学:先验自我意识规定作为承认的‘隐德莱希’”,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李逸超主讲、副教授黄涛主持,并邀请了著名黑格尔研究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的庄振华教授进行评议。
李逸超老师首先对现当代黑格尔承认理论研究进行了简要凝练的综述,指出当下许多研究的问题在于:将黑格尔承认理论从其完备“形而上学”体系背景中抽离出来,加以反形而上学的改造运用。而本研究的目标就在于:追问在《精神现象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文本中,策发自我意识本身必然进入经验性承认运动的先验根基是什么?本讲座在内容上可分为“导论”和“正文”两部分,正文则又分为三个环节。
在导论部分,李逸超老师指明“承认的根本动机”并不是为科耶夫所强调的“欲望”,而是“理性”或“理性的自身实现”;“具体动机”也不是霍耐特从社会性共在逆推出来的所谓“承认的必要性”,而是自我意识出于自身从概念生成的“存在”而必然进入承认运动。初步的结论是:承认的必然性,根本而言是理性,具体而言是本源自由概念生成的自我意识本己的“存在”,具有一个目的论的完备进程。对于这一进程,李逸超老师进行了由浅入深、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的追问:自我意识本己“存在”具体而言具有哪些规定?这些规定如何在本体论以及目的论上关涉于概念?这些规定如何具体而清晰的先决地规范着承认运动的哪些具体的内在机制?
正文的第一部分所探究的是我意识的“形式规定”。形式规定可以被分析为“三一式结构”和“结构内动力”两部分,前者是“自性—它性—一性”,后者则是前者自身的“正反合”。承认的必然性也可以由上述形式规定得到演绎:首先是“三一式结构”演绎,自性是自我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自我的证实所引发的就是“承认的斗争”,其先验地蕴含了作为一种非对称性承认的主奴关系;它性体现为对欲望它者和对承认他者的否定性侵取;一性一方面是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则是非对称性承认的达成,这两个方面是深度纠缠的关系。其次是“单边否定性模式”的承认演绎,欲望的否定体现为“对象被欲望着的自我意识销毁”,非对称性承认及这种承认的维系中的否定体现为一种镇压性关系。
第二部分所探究的是我意识的“实质规定”。实质规定可以就肉身性和物活论两方面分析,肉身性具有媒介工具性和不可或缺性这双重规定,物活论所涉及的则是自我意识作为“类”,承认的必然性可以由上述实质规定得到演绎。首先是基于肉身性的演绎,一方面在肉身性和自由之间存在着一种极化关系,这种关系标示了生死斗争的可能性与结局,自由的超越性展示出生死斗争的可能性,而肉身则扮演着一种消极角色;另一方面在肉身性和自由之间存在着纠缠关系,肉身扮演着积极角色,即它是自由的定在、是不可免除的,而这就为生死斗争的中止和单边承认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其次是对类规定下的承认转向进行演绎,以说明为什么自我意识会从它的欲望指向转向承认指向:欲望对象的虚无性本身促使自我意识关涉更实在和本质的对象,即指向同类,也就是转向了承认。
第三部分所探究的是我意识的“目的论规定”,形式的和实质的规定最终都要归结到目的论规定上,而这种内在的目的则是作为承认的终极原则。对于目的论规定的分析可以按照由广至狭的三个层面进行:首先是理性原则的目的论形而上学体系,其次是自我意识的目的论规定,最后是承认形式的目的论规定。综合而言,在黑格尔那里整个承认其实是概念目的论的游戏,是概念的自身分化以及自身分化之后的自身回归,是黑格尔整个承认形而上学的最终根据。
最后,李逸超老师对整个讲座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承认形而上学的要义:探讨策发自我意识进入经验性承认运动的先验自我意识规定,作为一系列“概念目的论”和“概念本体论”的概念关系,它们是必然的承认现象的先决性条件,在纯粹理性的体系内,达成对承认必然性的先验统握。
在沙龙评议环节,庄振华教授对李逸超老师为恢复承认的形而上学背景所进行的努力进行了极大的肯定,接着对承认理论发展的历史和前景进行了简要但深刻地评议,但是庄教授认为李老师所论述的物活论值得商榷。随后,在场的谢裕伟老师也就肉身性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另外,线上的周小龙等老师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但由于时间紧迫,李逸超老师表示可以另寻时间进行深度交流。
最后,主持人黄涛老师向李逸超老师颁发了讲座的纪念礼物,并向庄教授以及在场的和线上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致以真挚的感谢,至此本次沙龙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