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青年哲学沙龙回顾 | 卫特思:“命运”的心理被动性——一种儒家视角下的批判
2022年6月27日,中山大学哲学系“岭南青年哲学沙龙”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的报告题目为“‘命运’的心理被动性——一种儒家视角下的批判”,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特聘研究员卫特思主讲,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卢俊豪主持,并邀请了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乔见进行评议。

卫特思首先指出,在西方学界,现有文献和话语体系始终隐含了“关于命运的被动心理学”这一主导性的学术框架。依据这一框架,一旦我们看到有人谈及命运或以命运解释日常生活,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一些被动性的解释:积极行为和主动性的缺失,在困难面前的屈服和顺从,以及道德责任方面的逃避。随后卫特思分析了在这一框架下处理命运概念时的典型文献,以说明西方学界总体上对命运和命定论(fatalism)持忽视或者消极对待的态度。
卫特思随后以印尼乡村的实证研究证据为例,表明在实际生活中关于命运的话语和信念与积极主动的态度或行为是可以共存的,因而对命运的被动心理学解释并不总是恰当的,并且,人们对命运概念和该概念中固有的、关于外部控制的想法及其心理反应,仍有更多不同的类型。但是西方学界在形成预测、假设方面,以及解释命运信仰或命运语言对人们心理态度和行为偏好的影响方面,似乎没有任何其他可用的理论框架。为了解决这一张力,卫特思主张要提出一种可用以补充现有框架的替代性框架。
通过进一步分析现有理解框架的来源,卫特思认为,现有框架来自于西方关于“自由意志”的论辩。由于这一论辩所划定的界限,如果没有某种程度的自由意志,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西方学者往往会将命运概念假定为自由意志中任何积极之事的对立面。卫特思承认这一框架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基于上述的张力,仍有必要对现有框架进行补充。
卫特思认为,命运概念在日常的使用中有三种运作模式:一种实践工具;一种局部性的使用;一种语言标记或特定的修辞手法。之后,卫特思援引了早期儒家孔子和孟子关于“命”的相关文本,通过给出“命”在早期儒家文本中如何发挥作用的解释,提供了一种文化模式的示例。在这一例子中,对于人类能动性的强硬限制(命)并没有被视为威胁,并且绝不是对人之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否定。在早期儒家中,这些限制被视为自我修养的背景和条件,“命”是追求人类最高智慧和公共福祉的中心概念,通过自我修炼的过程(修身)而实现。而这样的修身过程,是一个积极参与的、圣人一般的模范人物(君子)的象征和道。他被认为是受命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激发了而不是抑制了行动和努力。
最后他总结道,他对于命运的这一项研究和解释工作,并不是旨在说明人们应该如何思考“命运是什么”,而是旨在澄清学者在理论工作中应该如何看待人们所指的命运。因此,由事物的自身秩序(命)所带来的真实且具有决定性的限制,应当被认为是一个需要某种解决方案的实践挑战,而不是一些要求人们屈服的形而上学边界。

进入评议环节,陈乔见教授梳理了卫特思博士的讲座内容后,进一步补充了《论语》与《孟子》中有关“命”的文本。随后陈老师就该报告所可能阐发的诸多议题进行了评议,包括:“命”本身具有的多重涵义、“命”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早期儒家文本中“命”与“天”的关系、墨子文本对“命”的那种类似于被动性解释的理解、儒家精英与民间大众对待“命”截然相反的理解以及孟子对“命”的理解是否排除了道德运气,等等。
最后,卫特思老师对陈老师的评议以及线上观众提出的问题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回应,并强调,西方对命运的讨论中并没有像中国的“命”这样丰富的涵义,因而西方学术讨论中的解释框架仍有待进一步补充。本次沙龙至此圆满结束。
(供稿:崔文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