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青年哲学沙龙回顾 | 谭习龙:“意识分别”与“能缘-所缘”——对唯识学意向性思想的现象学分疏

 

 

 

 

       2022年6月13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举办了新一期的“岭南青年哲学沙龙”,本次沙龙邀请了谭习龙老师做题为“‘意识分别’与‘能缘-所缘’——对唯识学意向性思想的现象学分疏”的报告,并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赵东明副教授与江苏师范大学陈群志副教授进行线上评议。

       谭习龙老师首先通过介绍近代哲学的三大转向来引入主题,并简要分析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倪梁康教授的心性现象学研究方法与领域。随后,谭老师从西方哲学传统和佛教传统对识的讨论切入意向性问题,阿含学是在十二支缘起中围绕蕴、处、界等展开对识的分析,部派佛学则是在蕴处界、根境识等对识展开了新的讨论,唯识学则是提出了八识论,着重开显出了基于阿赖耶识的十二支缘起。通过唯识观,可以观察到识的“能缘-所缘”横向结构;通过缘起观,可以把握到三能变的纵向结构。

       心识的“能缘-所缘”与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活动-意向相关项”在结构上是一致的,八识各自具有自己的能缘和所缘,关于对象的显现主要是在前六识中,其中前五识提供对象的“感觉材料”,第六意识对五识的材料进行分别。五识的能缘活动是依自根进行了别(prati-vijñaptiḥ)的功能,所缘是与五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五境,从而形成了唯识学独特的“根-识-境”认识结构。意识是“心、意、识”的“识”(vijñānaṃ),其自性是“现前了别所缘境界”(ālambana-vijñaptau pratyupasthitaṃ),vijñapti是vi -√jñā(认识或认知 )使动用法vijñapayati(令知)的过去被动分词vijñapta(在被知的)转换而来的名词 ,本义是“使被知道”。意识(vijñānaṃ)即是立在面前地(prati-upa-sthitaṃ)认识(jñā)所缘或对象(ālambana)的认识活动,也被译为了别。《唯识三十颂》也说第三能变识有六种,以了别为自性、六境为所缘(viṣayasya-upalabdhiḥ),viṣaya是尘或境,upalabdhiḥ是感知或知觉 ,作为第三能变的前六识是就感知六种境的知觉(识)。

       在关于第六意识的对象之显现是否具有意向构造的问题上,从现有的唯识学典籍来看,一种可能的理解是唯识学将对象构造的说法隐含在第六意识的某种作业如了别作业中,另一种理解是唯识学认为五识对五境的了别作用就是对对象的获得,由前五识提供认识的对象(如种种色、声等境),意识不需要额外的意向构造活动便可以将五识获得的当下或当下化的影像(境)当作对象,进而对影像进行有相无相、染污不染污等分别。因此,较之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感觉材料-立义-意向对象”的意向性模式,唯识学则是提出了“五识所缘-分别-意识所缘”模式。在讲座最后,谭老师提出了意识的最终基础与元意向性两个问题进行讨论,从唯识学的角度为看还要对质料进行还原,从而达到“转识成智”的无“能缘-所缘”或无“相分-见分”的状态。

       在评议环节,赵东明老师扼要地概括了报告的内容,然后引入佛教的量论,从唯识学四分说的角度来理解意向性问题,并引《成唯识论》四缘三依理论来说明心识的结构。随后,陈群志老师也对报告进行述评,并就报告提出的一些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在评议完毕后,线上线下的听众与报告人以及评议人围绕报告的内容开展了讨论。

       最后,主持人在讲座结束后向谭习龙老师颁发了讲座纪念礼物,并向两位评论人致谢,在大家合影留念后,本次沙龙自此圆满结束。

(供稿:李润)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