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黄俊维:运气取消论及其哲学启示
2022年6月10日下午,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黄俊维老师受邀在本系举办题为“运气取消论及其哲学启示”的讲座。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伍素老师主持,报告内容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黄敏老师和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后徐嘉玮老师分别评议。
黄老师首先介绍了运气问题的哲学背景。运气是当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众多哲学研究领域均存在基于运气而产生的难题,例如道德运气,认知运气,以及运气与自由意志等问题。为此,哲学学者尝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运气理论,并形成了三类主流观点:运气的控制观,运气的概率观以及运气的模态观。然而,这些运气理论都各自面临着严重缺陷,难以为运气相关的哲学问题提供相对统一的、稳定的概念基础。于是,有学者开始质疑运气是否真的存在,并提出了“运气取消论”。
黄老师随后简述了运气取消论中“强取消论”立场。这一立场以史提芬·黑尔斯的观点为代表,在黑尔斯看来,或许没有一种可以称为运气的东西,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领域中对运气问题的担忧实际上是误入歧途。运气实际上并不存在,也不应该在学术研究上使用运气概念,过去众多与运气相关的哲学问题都需要推翻或重新解读。黄老师指出,虽然黑尔斯自称自己的主张是一种 “错误论”,但他实际上采取的是种取消论的观点,因为他试图否定运气的本体论地位,并主张把运气概念排除在各种哲学研究之外。接下来,黄老师对黑尔斯强取消论的论证进行了梳理,并结合认知科学和科学哲学中的案例,对该论证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与说明。
黄老师认为,黑尔斯论证并不能得到强取消论的结论,不能因为运气问题的复杂性,和目前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就全盘取消运气概念在哲学讨论中的使用。并由此切入了他所主张的运气“温和取消论”观点。黄老师所支持的温和取消论同样承认迄今不存在一个公认的、普适的运气概念,但对运气的本体论地位持开放态度,也认同将运气作为合法的讨论和研究对象。换言之,温和取消论要取消的只是普适的运气概念,但不取消运气的形而上学地位,也不取消运气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合法性。具体而言,对运气概念的合法使用可以是以下三种情况中的一种:(1)简化表达的需要;(2)模糊的、未被定义的概念的使用;(3)以运气概念为分析对象。
在此基础上,黄老师讨论了运气的温和取消论能够带来哲学启示。由于目前尚没有一种普遍有效的运气概念,所以,不能指望通过一个普遍有效的概念规范来处理运气问题。黄老师以反运气认识论为例指出,不应当在无法说明哪个运气理论更好的情况下,就基于特定的运气理论的展开分析,并能以该理论为准绳来处理运气问题。
进入评议环节,徐嘉玮老师首先指出,运气存在与否,与是否可能做出明确一致的运气判断,可能是可以分离的两个问题。如果两者是可以分开的,那强取消论的一个重要前提,即人们的运气判断常常莫衷一是,对运气的存在与否可能就未必构成挑战。此外,徐老师也提出,是否可能采取一种多元的运气理论取代传统运气理论,以回应运气消去论。黄俊维老师表示,强取消论是从最佳解释推理的角度指出,如果无法得到一致判断,那么就应当质疑存在。而多元论的主张可能会产生新的论证负担。
黄敏老师随后提出,运气是一个“自带价值”的概念,每一个关于运气的哲学问题被提出和讨论似乎都是在不同的价值倾向上来讨论问题。并询问运气错误论、取消论会如何看待这一现象。黄俊维老师对运气归属中存在的价值判断表示认同。他认为强取消论会将其作为运气不是统一稳定概念的依据,但他更倾向于把运气概念的“价值负荷”作为理解运气和运气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黄俊维老师对线上和线下的问题都进行的精彩的回应。讲座结束以后,评议人黄敏老师向主讲人颁发了讲座纪念,并合影留念。
(供稿:伍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