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青年哲学沙龙回顾 | 胡艾忻:我爱故我在——奥古斯丁驳怀疑论的另一个证明

 

 

 

 

岭南青年哲学沙龙回顾 | 胡艾忻:我爱故我在——奥古斯丁驳怀疑论的另一个证明

       

       2022年5月25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胡艾忻老师在本系举办题为“我爱故我在:奥古斯丁驳怀疑论的另一个证明”的讲座。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林逸云老师主持,报告内容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院讲师归伶昌老师和复旦大学哲学院青年副研究员贺腾老师分别评议。

 

       报告开始,胡老师向大家解释了讲座的主标题和副标题的意涵,由是把话题切入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如何影响了奥古斯丁驳怀疑论论证在哲学史上的书写。在扼要简述奥古斯丁如何在《反学园派》处理新学园派的极端怀疑论主张“无物可被感知,故无物该被认同”,从而发展出独特的主观确定性概念和具有知识论功能的相信概念后,胡老师进入了讲座的主体,讨论笛卡尔哲学视角下的奥古斯丁驳怀疑论证明——“若我犯错,则我存在”。

        胡老师首先介绍了马里翁关于近代哲学忽略了爱的主题的批判,随后介绍了二十世纪学术史上关于“奥古斯丁与笛卡尔,谁才是近代哲学的真正开端”的争论,再切入笛卡尔与其同时代人关于“我思故我在”原创性问题的来回通信,最后把大家的目光聚焦于位于“我思故我在”思想原创性疑案之中心、来自《上帝之城》11,26的“那个奥古斯丁的文本段落”。通过对文本进行语法-逻辑分析,辨析其中的“我知”与“我爱”命题所关涉的确定性概念的类型,并进一步把相关内容延伸至《论自由意志》中的“内感”概念,胡老师一方面澄清了“若我犯错,则我存在”中的“我”仅为功能性主体,另一方面则主张“我知”与“我爱”中的“我”为内在活动的执行者。正是奥古斯丁对这个执行者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进入哲学研究的另一扇大门,使得我们的研究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领域中的客体,而是外部世界存在者在知觉主体上产生的诸效果,由此必然关涉人类内在生活的种种进程。这些效果及其关涉的内在进程的整体性,构成了奥古斯丁式内在性概念。“若我犯错,则我存在”的驳怀疑论策略,仅仅是筑起这个内在性大厦的其中一块砖石,由此与笛卡尔的作为科学之奠基的怀疑方法,有着根本的区别。

       随后,围绕着“我爱”命题,胡老师进一步指出了笛卡尔与奥古斯丁在哲学立场上的根本分歧:笛卡尔的“思之物”思而不爱,奥古斯丁的“我”能知,更会爱。奥古斯丁把心灵的“爱”比作“重量”,进而在心灵运动和自然运动之间建构类比。就像质量是物体在自然哲学层面上的本质特征那样,爱是心灵在现象学层面上的本质特性,能显示出意志的任意运动的稳定性。接着,胡老师还重点分析了《忏悔录》8,21里描述意志“分裂”现象的文本,并从存在论的角度予以诠释。讲座的结论认为:笛卡尔式自我与奥古斯丁式自我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思想传承。

       进入评议环节,归伶昌老师首先扼要重述了讲座的整体脉络和思想步骤,接着以Christoph Horn的一份针对“若我犯错,则我存在”的人称特性的研究为支撑性材料,赞同报告的一个分论点,即奥古斯丁用怀疑的方法的目的可能更多地在于揭露灵魂中的一般结构。归老师随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奥古斯丁关于我思问题的反思是幸福论和目的论范式的,这一范式导致了ego本身就服从于特定目的,由此才给了amor以空间,但笛卡尔的范式正是近代去除目的因的理论后果,如果自我不是朝向,或者应该朝向某个目的的,那么爱的重量是否将变得不值一提?

       接着,贺腾老师也从古代哲学的角度,谈讲了新柏拉图主义和柏拉图主义中的“笛卡尔时刻”。

       讲座结束以后,由主持人林逸云老师向主讲人颁发了讲座纪念,线上线下的参与者也进行了合影留念。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