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阁光回顾:哲菁荟萃学术沙龙第一场

哲菁荟萃”学术沙龙第一场

“经典解释与做哲学”

图片

 

       2022年5月20日晚上7点,“哲菁荟萃”学术沙龙活动第一场在锡昌堂103室正式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为“经典解释与做哲学”,主讲人为我系杨海文老师周春健老师李长春老师,三位老师围绕主题各自进行了精彩的讲解。本次学术沙龙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01

图片

本场沙龙的第一部分由杨海文老师主讲,既从经典本身解释经典,也借助名家视角深化理解经典。老师以《幽梦影》“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为引,说明经典的解释是什么取决于人的阅历。经典关乎一个人类最根本的问题与思考,历史的沉淀则不断丰富着全人类的“阅历”。因此,在这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对经典的解释是与时俱进地重温,亦是谦卑地继承与激情地创造。接下来,杨海文老师围绕沙龙主题从五个部分进行讲述:

       其一,格局是经典的另一种表述。正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经典其实是为了养成自己的格局,在解读中扩大关于格局的认识,也对当下有了更为深刻的见解与思考。

       其二,诗书是经典的文化载体。“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从一乡之友人、国家到天下,这是一个格局的不断上升与扩大的过程。通过阅读古人之故事、传颂之诗书,我们可以感受彼时的时代气息,与古人进行互动。视野扩大以后,我们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知晓自己的所长与所爱。

       其三,大道是经典的本真欲求。“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经典的创作本身以追寻大道为导向,对于经典的解释也由此生发。

      其四,名家与经典间“礼尚往来”、“孟子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做学问应当选一典籍为基础而精熟之,然后再及其他。名家对经典的解读与经典本身的内涵相互碰撞,由此成为学问之“源头活水”。

      最后,杨海文老师提到做学问应当是“小我在经典的路上成就大我”。杨海文老师反复提到“文献量”“思想力”与“哲学感”,一定数量的高质量文献构成了做哲学的基础,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的思想力则是产生学术不可或缺的生产力,最终以“哲学感”为核心,形成出立志高远,体现人文精神的学术内容。而对经典的研究也让我们在了解他人观点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认知、深化自己的理解从而达到人文关怀与哲学的思想境界。

 

图片

02

图片

 沙龙的第二部分以“经典解释与做中国哲学——从书说起”为主题,由周春健老师主讲。老师介绍了陈少明先生所著的三本书:《被解释的传统——近代思想史新论》、《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走向后经学时代》,并围绕其前沿与后记具体呈现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与近二三十年的学术状况:“从经学时代向后经学时代的演化,是矛盾痛苦的。后者与前者的决裂,是摆脱其负面影响的需求,但是又导致了历史文化的陷落,所以会让我们文化失去了根。这也让文化精英回眸传统。”而“区别于只述不做,但是中国特色。经典有特别功能,复兴就在现在。我们之前充满傲慢,但现在我们吸收了西方的传统,所以可以了。做中国哲学的目的:让仁爱、智慧、优雅的品质深入我们的内心”。

 

图片

03

图片

 

 第三部分由李长春老师主讲。李长春老师讲到,哲学是对各种各样的定义进行反思批判,从而反映各种各样的哲学问题。而当我们开始严肃对待这些问题时,就开始思考哲学。所谓经典,正是这些思考的结晶。而解释则是读者对经典的参与。当我们思考经典是非的时候,就是“爱智”,就是进入哲学思考。研究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主流。研究哲学是时代的召唤。时代要求我们开创未来,但与此同时,我们仍需延续过去的解释传统:以之为发展经验、以之为文化土壤、使其为构造新格局新气象提供大致轮廓。

 

图片

       沙龙结束后,在主持人的组织下,同学们与三位老师积极交流,老师们就线上线下同学们的提问一一作答,本次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片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