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评论》第6辑正式出版

《实践哲学评论》由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徐长福教授主编,第6辑于2022年4月在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片

图片

 

 

编者的话

《实践哲学评论》第6辑(2022年)共设实践哲学的传统与创新、名家专论、经典移译、旧作新读、异质性哲学园地、哲人心路和批评与对话等7个板块。下面就板块设置、稿件来源和内容要点等略作说明和介绍。

 

本辑的专题是“实践哲学的传统与创新”,共6篇文章,其中前5篇是对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经典思想的诠释和分析,最后1篇既是对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践哲学研究历程的回顾,也是对中国文化方案的世界历史意义的建构。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堪称西方实践哲学的开山宗师,他对西方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实践哲学都影响深远。潘小慧的文章以中世纪承继了亚里士多德思想衣钵并自成一家的托马斯·阿奎那的德行理论为对象,通过联系亚里士多德和马里旦的思想资源解释和辨析了阿奎那关于“艺术”之德和“明智”之德的看法。在西方近现代实践哲学中,受亚里士多德影响最深的或许是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此,我们选译了两篇关于海德格尔阐释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文章,并在“经典移译”中选用了伽达默尔的一篇文章与之搭配。两位意大利学者安娜•皮亚•鲁奥普(Anna Pia Ruoppo)和弗朗克•伏尔皮(Franco Volpi)讨论的都是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阐释和改造,前者主要强调海德格尔早期对亚里士多德的阐释在其哲学发展,特别是在关于“伦理学是否可能”这个问题中具有核心地位;后者则考察了海德格尔各个时期对亚里士多德的阐释的重要性,揭示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规定与海德格尔的生存分析之间的对应、转换和差异关系。

 

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实践哲学的一大传统,其中尤其以康德实践哲学为重,它引发的讨论和影响也最广泛和深远。康德实践哲学中的二元论——比如物自体与现象、先验自由与自然规律、道德法则与感性偏好、道德与幸福等二元范畴——是后世争论的焦点问题。周小龙另辟蹊径,探讨了施莱尔马赫早年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和改造的几个阶段,分析了施莱尔马赫早期弥合康德道德哲学体系二元论的努力和思想发展,这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康德实践哲学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施莱尔马赫成熟的伦理学体系,弥补了国内在施莱尔马赫实践哲学研究方面的不足。胡塞尔现象学一般被解读为笛卡尔式的理论哲学,陈伟则提出,胡塞尔中后期思想中存在一种越来越重要的非笛卡尔式的实践现象学。对胡塞尔实践现象学的研究无疑是对当前胡塞尔研究的深化,也是对中西方实践哲学研究的一种拓展。

 

当前正值全球危机迭起的时代,人类非常需要新的实践理性,何萍的文章是在这方面的创新性探索。何萍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实践哲学研究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哲学的建构到对中国文化的深层理性结构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国文化危机及其化解的文化结构,既是一种话语系统,又是中国人观察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提出中国文化发展方案的有效的思维方式。

 

在“经典移译”中收录的是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的《实践哲学的理念》,它阐述了实践哲学的核心问题,即关于实践知识之性质的问题。实践知识既不仅是单纯的具体经验,更不仅是抽象的普遍原理,而是二者的结合。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给予用科学知识来驾驭实践的现代人的启示。实践知识中的特殊知识来自生活世界的教养,其普遍知识来自对人之本质的普遍性反思。二者的相互依赖体现于一个概念——努斯。它也体现出了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统一。通过强调实践知识的这一内涵,伽达默尔认为,亚里士多德“针对一个可以由知识和技能掌控的世界的现代性理想,为我们描绘了理性的理想,一个理性地组织起来的、可以理解的、我们必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理想”。这一理念有助于我们反思实践哲学研究的方法和意义,警惕出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方面的偏差。

 

“名家专论”中的文章是德国学者斯迈尔·拉佩克(Smail Rapic)的《全球化的资本主义、领土与移民》。这篇文章接续了上一辑的“全球化与世界主义”专题。近十几年以来,全球化进程因西方右翼势力的抬头而严重倒退,“反全球化”再度勃兴,贸易壁垒和限制移民的呼声日渐高涨,“移民正义”由此成为西方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拉佩克以对殖民主义的反思和阿伦特关于国际人权问题的思考来回应这个问题,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对移民人权的尊重。

 

在上一辑的“旧作新读”板块中,我们选用了张君劢和张东荪1920年对中国道路问题的思考,这是中国近代革命主流话语之外的声音,值得我们注意。与之类似,我们这一辑选用了作为立宪派精神领袖的梁启超在1915—1916年反对袁世凯称帝时的4篇文献——在反袁帝制这一点上,梁启超的态度与革命派倒是难得的一致。在海外华人史家唐德刚看来,袁世凯帝制是中国从两千年帝王专制向民治转型过程中的产物,袁世凯是中国现代转型的第一号悲剧人物。在袁世凯称帝过程中,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各类事件光怪陆离,而梁启超是难得立场坚定而又敢言敢为之士,从而为护国运动做了动员工作。这些文章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袁世凯倒行逆施之批判方面,而更体现在对中国现代转型的重要启发上。

 

在本辑的“异质性哲学园地”板块中,我们精心挑选了2篇文章,它们代表了异质性哲学在理论和应用两个方向上的最新进展。首篇文章的作者是郑劲超,他以“同一与差异”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思想史的分析,展示了这一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到当代德国哲学、法国哲学之间的演变,为我们思考西方形而上学的重构与解构带来了许多启发。另外1篇文章的作者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本科学生,他对生活中的异质性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即在对“饭圈”的内部结构和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饭圈”在主流舆论中处于被排斥地位的原因。

 

在“哲人心路”板块中,我们推出了复旦大学荣休教授余源培先生对其哲学求索之路的回顾以及李逸超对德国学者路德维希•希普(Ludwig Siep)先生的访谈。两位先生年龄相若,虽人生之路差别甚大,但他们对哲学怀有同样的热忱。余源培先生是中国当代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历经各种政治运动,始终不失哲学赤诚之心,真正做到了“心以积疑而起悟,学以渐博而相通”。余先生人生阅历丰富,哲学成果卓越,而且桃李满天下。更难能可贵的是,余先生在坚持哲学研究的同时,还在人民政协积极参政议政,讲真话、做诤友,真正做到了哲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希普先生是德国当代著名的黑格尔研究专家,他分享了很多有趣的生活、学习经历,回顾了研究主题从承认到自然伦理的转变,以及做哲学的方法,其中尤其让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与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汉娜•阿伦特(Hanah Arendt)、维尔纳•马克思(Werner Marx)和迪特•亨利希(Dieter Henrich)等德国著名思想家和学者的交往。

 

自第1辑开始,为了与“实践哲学评论”之名相符,我们就极为看重“批评与对话”板块,但一直存在“评论有余,而批评和对话不足”的遗憾,由此尚未完全实现该板块设置的初衷,即“矫正或缓解‘圈地式’‘独白式’的研究方式,而回归‘编织式’‘辩论式’或‘对话式’的研究方式”。通过各方努力和摸索,本辑的这个板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突破,它包含三组评论。第一组是围绕《自由、权利与共同体:德国观念论的法权演绎学说》(黄涛著)所作的4篇评论。该书以法权演绎为基本线索考察德国古典法哲学有关权利的哲学证明,强调严格意义上的权利应该将共同体的因素吸纳在自身之内。朱学平、汤沛丰、黄钰洲、于宜芃的4篇书评形式各异、内容有别,但都富有启发,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点上提出了挑战,比如该书中存在的康德和黑格尔思想之间的张力,又如把《精神现象学》的主题归结为相互承认的做法,又如将《法哲学》的论述建立在《精神现象学》的做法,又如该书坚持的单线逻辑进程,等等,这些都有待作者回应。第二组是围绕《实践辩证法重构下的现象学—解释学导论》(张立达著)所作的评论与回应。该书试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辩证法来批判地吸收现象学思想,并最终让一种实践—生存论的解释学展开为现象学和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合题。在肯定该书创新性的基础上,刘贵祥批评了作者在总体思路上的冲突与核心概念上的随意,并作了具体分析。针对这些批评,张立达作了一一回应,强调“从概念出发”的误区,重申他自己基本的问题意识和研究的出发点,阐述“以无观有”的存在论底蕴等。最后是一篇会议综述。2021年3月,以“黑格尔实践哲学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关系”为主题的第4届实践哲学中文论坛成功举办,共有86位会议论文作者发言。这次会议是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所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实践哲学会议,推动了中文学界在实践哲学重点研究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总体来看,这三组评论和对话的主题或者是德国古典实践哲学,或者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现象学和解释学,它们与本辑的专题“实践哲学的传统与创新”相呼应。

 

最后,《实践哲学评论》第6辑编成付梓,仰赖于作者、译者和编者的共同努力,这里要对所有参与者不计功利、认真负责的专业精神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谢意。本辑的顺利出版,一如既往得益于中山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曾育林编辑的无限信任和耐心等待。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出版资助专项与中山大学哲学系佳都发展基金为本辑提供了主要的财政支持。徐长福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理想”(批准号:16JJD710015)亦为本辑的出版提供了资助。在此对上述经费提供机构一并致以真诚的谢意。

 

目录

图片

图片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