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前沿课程第十四讲回顾 | 张清江:“祭如在”的精神世界:以朱熹的诠释和建构为中心

       5月26日晚,中山大学哲学系2021级研究生“哲学前沿”课程第十四讲“‘祭如在’的精神世界:以朱熹的诠释和建构为中心”在锡昌堂103会议厅举行。本次讲座由陈乔见教授主持,主讲人为张清江副教授。

 

图片

 

       在讲座开始,张老师从现代几位重要学者对“祭如在”的诠释,引出讲题包含的问题意识。张老师指出,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强调采取“如在”态度,表明儒家不关心鬼神等超越性对象的存在与否,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世俗人文主义和理性取向,这种解读的重点,在于将“如”字的“假设”含义作为祭祀实践的规范性要求,要求祭祀者从设想祭祀对象“在场”中去产生相应的社会政治和道德功能,并由此将之与“神道设教”的态度相互关联。但这种对“假设”和祭祀者主观心理情感的强调,是否能够完全涵括儒家祭礼所包含的“精神”向度?为此,张老师细致分析了朱熹对《论语》和《中庸》“如在”话语的解释。

 

       通过细致的文本材料分析,张老师指出,对于《论语》“祭如在”的表达,朱熹始终认为它表达的是弟子所见孔子祭祀先祖与外神时显现出的行为状态,这意味着“如在”是从外在观察所做的一种经验描述,并非是既定的准则和应然的态度。在对行为状态的描述中,“如在”包含着对祭祀者身心经验的外在观察,但这并非祭祀者的精神经验本身,更不能得出祭祀者本人是以“设想”的“如在”态度对待祭祀对象的结论。由此,“祭如在”内涵着一个完整的礼仪实践过程,有着祭祀者基于特定信仰参与其中所获得的精神经验和意义结构,并以理学对于宇宙世界运作的看法作为基础。张老师继而转入朱熹对《中庸》“洋洋如在”诠释的呈现,以论证朱熹如何确立祭祀精神经验的发生基础。

 

       对于《中庸》第十六章所描述的鬼神“洋洋如在”,朱熹首先强调其包含着气层面的“流动充满”,所谓“昭明焄蒿悽怆”,皆是对“一气”临在的真实描述,而此章前半部分的表述,在朱熹的解释中,则是从理气论的角度为祭祀鬼神的这种表现提供了根本性依据。朱熹始终坚持从“真有在者”的角度来理解祭祀时作为祭祀对象的鬼神,这一“真有在者”在祭祀空间中与祭祀对象发生“精神”感通,构成了祭祀礼仪“感于神明”的确切含义。而对于最有争议的人死气散与气之感格的问题,朱熹主要围绕着谢上蔡“祖考精神便是自家精神”展开解释,强调天理保证下气的生生不穷所带来的“新生”之气,消解了气的散尽问题,使祭祀时气层面的真实感通成为可能。由此,在朱熹的诠释中,与鬼神感通的精神经验,有着“道理”(本体论)上的合法性和“气之感应”(宇宙论)的真实性,并非仅仅是个人的主观心理活动。

 

       张老师认为,朱熹的哲学诠释首先告诉我们,需要从一种原发性信仰意向行为的角度去理解“祭如在”,而非将“如在”简单视为“设教”意义上人为设置的规范准则。朱熹诠释的“祭如在”,是一个包含着祭祀者整全精神活动的信仰行为及其体现,有着体用论上的超越依据和宇宙论上的发生基础,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祭祀“如在”绝非是“心知其不然而故为是言以设教”。朱熹对“设教”的批评,是因为这一说法预设着信念与行为之间的分裂,没有真正认识到“天道”自然运作所带来的人神相感,无法为儒家传统所坚守的文明秩序提供超越性和普遍性的依据。当然,张老师也指出,朱熹并不是要否定祭祀具有“设教”的意义,也不是否定“如在”的社会功能和修身学价值,而是要扭转单纯从这些外在角度去构建祭祀礼仪终极依据的做法。

 

图片

 

       在讨论环节,陈乔见教授和吴重庆教授先后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点评,并围绕祖先和神灵的感通等问题展开讨论。在场的同学也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和讨论。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