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张云翼:ΚΟΣΜΟΣ、境域、根据——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世界问题

       

 

       2022年5月12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张云翼老师在锡昌堂515室举办题为“ΚΟΣΜΟΣ、境域、根据——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世界问题”的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谢裕伟老师、周小龙老师和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刘长安进行评议。

 

       首先,通过对《存在与时间》和《从莱布尼茨出发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始基》)中海德格尔对世界的四重含义的两次阐释之比对,张老师指出,海氏阐释之变化凸显了世界之根据性;同时,世界之本性在于超越,而超越又回指“此在之存在”,这就涉及到“此在中心主义”的问题。

 

        张老师认为,“此在中心主义”的判定是对此在与其存在的关系的颠倒:只有此在在其存在方式中存在着,它才能够显现自身,而不是反过来。此在“为其之故”和世界并不矛盾。如果将意蕴当做世界本身,自然地就会造成“世界依赖于此在之存在”的误解。为此,张老师专门通过时间性之“绽出”和“境域”来澄清了“为其之故”与世界之亲缘性;同时,张老师也指出,基础存在论跳过了“此在与诸存在者一同在其存在中并立”。在《始基》中,海德格尔阐述了一种超存在论(Metontologie)视野下的世界(存在者之整全),这正是“诸存在者之总体性”得以可能之根基。

 

        然后,张老师从现象学基本原则及“现象学”一词之释义解读了“世界即存在者之根据”。他还指出,海德格尔真正要处理的是存在者如何能够将自身显现为存在者的“使可能”;这一“使可能”可以呈现为世界,但又与后者不可等同,而是比后者更为源始的“存在本身”。

 

        接着,张老师从世界与κόσμος的关系入手,进一步讨论了世界之意涵。κόσμος指的是秩序(Ordnung),对应的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如何”(Wie),而“如何”之核心在于“整全”,并展现为“存在者之整全”。“如何”的实行就在于存在者之“存在着”;同时,这一如何又是一种“使……整全”,它须得与存在者区别开来,也不可对象化。

 

        最后,张老师总结道:世界作为存在者之根据,与存在者有着绝然的差异;同时,根据作为不可被存在者化、具有存在本身之性质的“存在者之存在”(包括“此在之存在”和“存在者之整全”),却不能是其自身的根据,否则它就能够被理解为存在者,甚至重归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形而上学传统。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并不是传统存在论,而是通过“根据”与“非—非根据”之关系展现为一种“去—存在论化”(Ent-ontologisierung)。

 

       在评议环节,各位老师对讲座内容做出了精彩的发言。话题主要聚焦于海德格尔早期主观主义的问题:谢裕伟老师认为,海德格尔尽管一开始就有意与主观主义保持距离,但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他的早起思想还是难免落入其中。周小龙老师总结道,此在中心主义问题的关键是澄清,意蕴不是世界性,世界性是作为整全的世界。刘长安博士认为,存在者之整全的关键地位在于,使得海德格尔真正得以摆脱基础存在论中的此在中心主义。黄子明老师则谈到了一种常见的误解,即把胡塞尔归为主体主义者,在主体之中构建世界,而海德格尔则超出了主体主义,达到了在世之在。针对这一误解,黄老师更赞同梅洛庞蒂的解读:只有在胡塞尔的还原论意义上,才能理解在世之在。

 

图片

 

       张老师的精彩报告带领我们细致地解读了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引发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讲座结束后,前次沙龙主讲人周小龙老师向张老师颁发了讲座纪念,随后老师们也一起进行了合影留念,讲座至此完满结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