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哲学系学生会读书会系列活动回顾

读书会回顾

图片
 

 

图片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 。本次读书会由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两部分组成(阅读的经典为《孟子》《荀子》《高尔吉亚》),分别于4月3日,4月18日顺利完结!让我们跟随图片一起来回顾一下精彩瞬间吧。

图片

 

 

 
 

《孟子·尽心章句上》

 

     同学们在杨海文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孟子》并初步解孟子的政治思想、德治观念、教育主张、道统观念、民本思想、仁政学说。除了讲解经典本身,杨海文老师还以《孟子》为例与同学们探讨了治学方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读书会结束后,同学们交流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读书报告特辑1

 

 

 

我认为“爱物”在此基础上可能更有一层含义:对草木鸟兽的怜悯和爱怜,这是一种突破功利的使用层面,上升到情感层面的生态伦理。这种“爱”在《孟子》1.7中也有体现……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直觉的怜悯和不忍,因为禽兽也有感觉和最基本的情绪,面对死亡它们和人类一样会无力地惊惧或奋力地挣扎。如果要为这种共通的情感寻找一个形而上的基础,应当是“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  ●  ●  ●  ●  ●  ● 

 

读书报告特辑2

 

 

 

基于以上分析,此处孟告之辩将要推向新的高度:水性与人性之间确有一定程度上的可类比性;但是,正如谈论水之流向需要排除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般,对于人性的探讨亦需要剥离任何外界环境的影响。探讨人性乃是探讨人本身,因而需要剥除外界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而在文本之中,孟子“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的反问,实则提示了告子对本性的追问需要返回事物自身,由此引出第三场“生之谓性”的论辩。就此看来,《孟子》一书的排布可谓用心良苦,仅从孟告之辩便可见:四次论辩在逻辑上层层递进,逐步展开,由浅入深,由外至内。

  ●  ●  ●  ●  ●  ●  ● 

 

 

 

 

 
 

《荀子·劝学》

 

 

 

 

图片
图片

 

 

 

图片

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在本次读书会中,陈乔见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启了一次充满魅力的哲学之旅,让同学们领略了荀子的哲思。同学们兴趣高涨,讨论气氛热烈。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同学们的感悟吧!

 

 
 
 
 

读书报告节选

“积邪”见于《晏子春秋》,“积邪在于上,蓄怨藏于民。”“积邪”“蓄怨”对文,“积邪”毫无疑问是积累邪僻。晏婴是齐国人,《晏子春秋》很可能是战国末期齐国儒生所作,或与“稷下学宫”有关。荀子长期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一职,无论《晏子春秋》与稷下学宫是否有关,其时代和地域都应与《荀子》极为相近,用字习惯上当较为一致。因此,“为善不积邪”的“邪”义当为“邪僻”,全句意为“做好事而不积累邪行,则(声名)哪里会不被人知道呢?”最后,《大戴礼记•劝学》引做“为善而不积乎”,此处“乎”表感叹。这又该如何解释?苏建洲先生在训释“强自取柱”的“柱”中指出:“至于今本《大戴礼记.劝学》“强自取折”的“折”字则是因为古书习见“太刚则折”一类的说法而被人妄改,并不足为据。”《大戴礼记》的“为善而不积乎”也很可能是由于“邪”的语气助词义最为常用,因而《大戴礼记》编写时由于误解了“邪”的词义,妄改而成。

 

 

 

 
 

《高尔吉亚》

同学们在江璐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并理解柏拉图的《高尔吉亚》篇。老师从柏拉图的著书背景和著作特点出发,介绍了《高尔吉亚》的篇章结构,再根据三篇对话分别讲解了修辞术的定义、主题、目的与方法,修辞学家的身份特点,修辞术与学问的关系及区别,修辞术的作用与影响,以及有关快乐主义及正义的讨论等等。

 

     虽然由于疫情影响,本场读书会通过线上方式举办,但是大家积极提问、互相交流,仍然收获满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读书报告节选

1

苏格拉底在追问高尔吉亚关于“演讲术”的定义时,并没有像早期作品那样,单纯使用反诘法,还使用了二分法,苏格拉底的追问,使高尔吉亚将技艺分为有关言语的与无关言语的,而演讲术显然是有关言语的部分,是一种劝说,而劝说又可分为提供信念的与提供知识的,演讲术则只提供信念,懂得公正与否则涉及知识。

 

2

 演讲术”只是一种工具,就好像兵器一样,可以用来保卫良善民众、也可以用来屠杀无辜弱者。或者说,“演讲术”只是一种表达的平台和方式,其核心不在于是否符合“技巧标准”和“是否被人喜欢”,而在于说了什么,依据于怎样的价值原则。

    知识如果不施用于人类,就不存在价值判断;知识如果只施用于自身,也不存在价值判断;当知识施用于他人并对他人产生影响,那么就会出现价值判断的要求。因为价值判断本身即是人类拟制、假定、追求的人与人之间的善恶评判体系。

     知识无善恶,而人类社会需要规则和约束。任何知识一旦被施用于人类社会,那么就必然需要伦理判断的评判和介入,这即是善与恶的分野。如,演讲术也即今天的政治演说,如果是将错误的、虚假的判断灌输给公众,或者以利相诱、诉诸情感、威胁恐吓,显然都是违背价值判断的,非正义的。而只有将已知的、正确的、符合当时的事实认知和科学评判的命题和观点告知听众,才是符合伦理标准的“正义”与“善”。

 

 

 

 
图片

 

捧起一本书

跨过漫漫时空与前人对话

阅读、思考、交流

我们一同体会哲学智慧

 

本次读书会活动圆满结束,

我们下次再见!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