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与匹兹堡学派”学术研讨会回顾

       2022年5月14-15日,“现象学与匹兹堡学派”学术研讨会如期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杜威中心联合举办,共邀请了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近四十位学者参加。研讨会2天议程,共19个报告。由于疫情影响,本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

 

       5月14日上午,会议正式开始。开幕式由中山大学郑辟瑞教授主持,他首先说明了会议的理念,旨在推进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交流和对话。会议恰逢匹兹堡学派奠基人塞拉斯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这也给会议增添了新的意义。同时,郑辟瑞老师表达了对各位与会者的感谢,会议的举办亦离不开中山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张伟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复旦大学孙宁老师的加盟。随后,中山大学外国哲学学科带头人方向红教授和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杜威中心主任陈亚军教授分别致辞。方向红教授介绍了中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学科情况,指出了现象学与分析哲学对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陈亚军教授表示,现象学与匹兹堡学派的交流能够打开新的学术领域,扩展学术视野,有着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

 

       开幕式后进入主题报告环节。首先是“维特根斯坦、塞拉斯与匹兹堡学派”专场。浙江大学陈亚军教授在报告中论述了匹兹堡学派的三大家即塞拉斯、麦克道尔和布兰顿,如何对所予神话进行不同程度的瓦解。塞拉斯直接的攻击对象是感觉材料理论,他并不否定感觉的存在,而是否定不具有命题内容的感觉作为知识的基础。塞拉斯借助于对康德“直观”概念的解读,以康德的“生产想象力”为思路,继续对所予的改造。麦克道尔对塞拉斯“所予神话”学说的经验主义式回应表现为,他从主张经验内容是命题性的转向主张经验内容是直观性的。布兰顿则认为,所予神话的瓦解表明经验主义的道路行不通,思想指向世界只受语言实践中形成的规范的制约,理性主义才是唯一的出路。对此,方向红教授评议道,三大家之中,麦克道尔极具洞察力地触摸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即他提出了共同可感物,这是类似概念的准概念而非概念本身,而对该报告的批评也恰恰在此处:一方面,未清楚解释前概念的概念;另一方面,在对前概念的讨论中混入了经验之物。中山大学黄敏教授在报告中基于康德式先验唯心论的理论背景,澄清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先验唯心论。他指出对先验唯心论的威廉姆斯-摩尔解释是康德式的,相应的界限概念采取排除式解释。而维特根斯坦式先验唯心论拒绝承诺先验实在论,给予界限概念以自主性解释。南开大学李国山教授认为,黄敏老师用先验唯心论的解读方式实现了前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融贯,其研究体现了三点创新:言说与显示之分贯彻始终、划界思想观察始终和意向性解读方式。浙江大学李忠伟教授的报告以如何理解语言和思想的意向性及其相互关联为主题,分别考察了塞拉斯和维果茨基的不同观点。北京师范大学的夏永红老师认为,该报告体现了新实用主义的立场,通过经验的且基于科学事实的分析,从发展心理学立场出发,对外在语言如何实现到思想意向性之中的内化过程进行了探究。浙江大学王玮老师的报告对塞拉斯的现象学思想进行了梳理,认为他的现象学思想体现为持有现象学立场进行哲学研究,以概念分析或现象学的方式探讨感知经验的话题,对看到的对象和我们看到这对象的什么做出区分。山东艺术学院张洪涛老师对王玮老师从文本细节出发推演内在逻辑的研究方式表示赞赏。

 

        5月14日下午开展的第二场讨论以“麦克道尔及其论题”为主题。北京师范大学唐热风教授在报告中对是否存在非言语的动物信念进行了深度探究。通过对“信念”概念和动物的本质特征即知觉、记忆和行为的考察,她认为动物能够具有客观意义上的信念,即以某种方式接受一个客体并使其存在。上海交通大学蔡文菁老师认为,唐热风老师的报告旨在论证,部分动物存在和人类信念不同的非语言信念,论证取决于对信念的定义。同济大学高松老师在报告“论动物心灵”中围绕“麦克道尔第二自然的现象学解释”展开讨论,他认为,麦克道尔试图通过第二自然传达出来的东西构成了胡塞尔所谓的第二被动性,这些被动性可以追溯到主动的原促创并以习性化的方式积淀下来。东南大学何浩平老师认为,高松老师用发生现象学对动物心灵进行描述,以证明动物意义心灵能够理解,提出了第二自然这一概念衔接纯粹规律和自发理由。中山大学蔡祥元教授的报告认为,维特根斯坦有关判据的论述蕴涵了与自然主义理解不同的另一种他心直接感知理论,麦克道尔提出的析取论的显相说不能正面回应怀疑论的质疑,仍然需要借助维特根斯坦确定性思想做出进一步回应。北京师范大学代海强老师认为,蔡祥元老师仅依赖判据这一核心概念,说明身体表达或语言表达方面,而维特根斯坦理论本身更多的涉及的是环境和样态,因此,还需要对环境的判据和生活形式的判据的讨论。华东师范大学郁锋老师针对麦克道尔和德雷福斯关于如何理解涉身性行动的争论进行了讨论。麦克道尔在争论中不断调整观点,一方面认为感知、行动与思想的关系是一种连续的差异而非“顶层—基础层”的二元划界,另一方面又主张理性的概念能力已然贯穿于涉身性的技能行动中。中山大学罗志达老师在评议中尝试为德雷福斯做出辩护。南京理工大学段丽真老师的报告针对麦克道尔和德雷福斯关于是否存在非概念性的具身性行动展开探究。她认为,争论源于德雷福斯对麦克道尔哲学立场的误解,体现了现象学维度。在评议中,山东大学李珮老师对争论双方在基本概念的理解是否有共识提出质疑。

 

       5月15日上午,报告围绕“现象学与认识论”展开。清华大学唐浩教授使用了赖尔的“专心”概念来解释安斯康姆的实践知识概念,论证了专心作为能力之知的施行,是联合一系列行为的关键。上海交通大学陈勇老师提问道,如果专心是能力之知且是一种自我意识,是否所有能力之知都包含自我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徐竹老师从自我与他人认知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的张力和显常图景与科学图景的张力为切入点,回顾了历史上对此张力的三种处理进路: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表征主义,提出了广义素朴实在论可以整合这些张力的观点。上海财经大学方红庆老师评论这份报告问题意识、历史脉络清晰,但他对这种进路是否能避免所予的神话则持有疑问。同济大学陈仕伟老师提问道,基于两者对此的看法是兼容的,广义素朴实在论与表征论的自我知识理论有何本质区别。南京大学刘畅老师的报告是关于在知觉经验的话题上,麦克道尔的哲学观点如何与亚里士多德之间形成连续性。中山大学江璐老师评价道,刘畅老师将分析哲学与古典哲学结合在一起,克服不同学代的鸿沟,并提问麦克道尔是否承认亚里士多德承认的理性和感性的区分。北京大学黄笛老师就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与《伦理学导论》中对逻辑法则的矛盾看法进行了深入解释。中山大学吴嘉豪老师评论道,黄笛老师调动了胡塞尔各方面的文本资源进行说明,整个报告理据充分,并请黄笛老师进一步说明逻辑学如何是一门技艺学。北京师范大学祁伟博士深入探讨了德雷福斯与麦克道尔对于知觉与思虑关系的不同,并认为麦克道尔对于知觉的看法借鉴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中山大学张云翼老师对此报告进行了深入的点评,并尝试在对亚里士多德和海德格尔的理解上提出补充意见。

 

        5月15日下午,报告主题为“规范性与寂静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周靖老师就自然与规范之间关系为起点,通过对布兰顿与丹尼特之间的辩论,向我们展示了规范主义者如何看待自然空间。广西大学杨兴凤老师对此高度评价。山东艺术学院张洪涛老师在他的报告中向我们阐述了塞拉斯通过日常语言分析去阐释心灵与世界的联系,最终得出塞拉斯的哲学在认识论上是规范性的,在本体论上是自然主义的结论。南京工业大学颜鸿老师点评此报告内容、图景宏大,并在对塞拉斯思想的理解上提出不同的看法。华东师范大学杨超逸博士从主体如何拥有经验的问题出发,讨论了麦克道尔与皮平的对立看法。中山大学李逸超老师点评此报告完整、连贯,但提醒我们注意承认未必如麦克道尔所说必须以语言前提为条件的。华东政法大学尹峻老师在他的报告中论证了麦克道尔如何是黑格尔与维特根斯坦之间的纽带,他们三者都认为人不能单纯被动地接受社会的习俗,而需要展现自我意识,进而主动承认习俗规则。中山大学周小龙老师对报告内容比较赞同,并提醒道,麦克道尔所说的习俗还没有上升到黑格尔所说的逻辑主义。复旦大学孙宁老师在他的报告中提出了不同于柯南特与戴蒙德对于麦克道尔和维特根斯坦的决断式解读的“非决断式”解读,深入阐述了麦克道尔与维特根斯坦的关联性。郑辟瑞老师点评道,在概念实在论的理论中联系麦克道尔与维特根斯坦,接受心灵和世界的同构性是合理的解读,并提醒我们注意如何确认这种对于观念论和实在论的联系用法是恰当的。

 

       在闭幕致辞中,北京师范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李红教授总结道,这次会议既涵盖了经典的问题,又涉及了当代的议题,消解了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长久以来的割裂,两个阵营之间相互吸收、借鉴,也使学界得以在同一个视域下讨论问题,共同对话。郑辟瑞老师转达了张伟主任对各位与会者的感谢以及对此次会议意义的总结。张伟主任指出,本次会议的报告论题非常丰富,涉及知识、语言、意义、行动、规范性等现象学和匹兹堡学派共同关心的话题,尽管在许多论题上并未产生一致的意见,但是争论是交流的开端,对话才有相互理解的可能。最后,孙宁老师代表陈亚军教授,对学界未来的深入交流表达了美好愿望,并发出邀请,明年复旦再聚。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